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德育天地>>家园交流>> 文章

善待幼儿的“需要”

发布时间:2011/12/22 16:32:47 作者:王芳 浏览量:688次

如同种植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方式一样,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也要求不同的对待方式。性别、年龄、遗传、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每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或理由,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压抑孩子的正常需要,以成人的教育需要取代幼儿的需要。用公平的方式对待所有的幼儿,其实,这种貌似公平的做法才是最大的不公平,真正的公平是满足不同幼儿的独特需要。

无论在成人看来是合理的需要还是不合理的需要,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如果我们能够站在爱和尊重的立场善待幼儿的需要,就有可能发现,有些问题行为只是幼儿未得到满足的需要的表现。虽然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日益增强,但是他们还是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甚至有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可能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和性格,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强,情绪反应温和,较少出现问题行为;而有些孩子的适应能力却没那么强,情绪反应强烈,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多的需求,因而需要更多成人的帮助。认识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我们来看一看因为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若干问题行为。

(一)关注的需要

【案例一】阅读活动中,孩子们在听录音机播放的《小火车旅行》的磁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书,孩子们一边听一边翻书看,富有趣味性的配乐朗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没久。腾可开始不听了并且哗哗哗地乱翻书,影响了同桌的其他孩子,这时旁边的孩子报告:“老师,腾可不听!”我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好好看书!”他安稳了一会儿,可是我一走开,他就又开始重复刚才的行为,还故意似的看看我。这一次,我决定不理睬他的行为,什么也没说,只是平静地走过去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大,他似乎有些吃惊,于是趴在桌上开始听了。

【案例分析】有时候被贴上“破坏性”标签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孩子企图引起成人关注的标志。就像有些孩子会通过炫耀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有些孩子会通过做错事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即使怪异的行为会招来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可是对于他们中的某些人来说,消极的关注也是关注。

腾可是个感情细腻的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常会坚持己见。对于这种比较自我的孩子,因为太过敏感和情绪化,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渴望关注是合理的,但是在不合适的场合以怪异方式引起别人注意却不可取。我在判断孩子行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之后,采用了忽视的方式来消除幼儿暂时的问题行为。然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成功制止这一次的问题行为。追究溯源,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他的渴望得到老师关注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办法。所以日常生活中我注意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示我对他的积极关注,并尽可能做到每天都有表示——哪怕只是微笑着看他一眼或轻轻地摸摸他的头或与他聊一两句话。

(二)爱与接纳的需要

【案例二】阳阳来自单亲家庭,妈妈忙于做服装店生意,平时由公公婆婆抚养。公公婆婆均是农村人。阳阳长得虎头虎脑,可大大的眼神后面经常流露出不安和恐惧,从不与同伴交往,也不与老师说话。无论玩区角游戏还是体育游戏他总是旁观退缩,老师不提醒他他就在一旁观望。

【案例分析】感到被爱和期望他人喜欢,是与成人形成成功依恋的结果。这也为以后情感、人格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的不好,将会影响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终生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幼儿期尤其需要得到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成人的关爱与接纳。尤其对于阳阳这种遭受家庭不幸重创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与接纳。

在实际生活中,与一般问题幼儿的“行为过度”相比,阳阳的“行为缺乏”有可能不会引起关注而成为安静的大多数。然而正是他的沉默、安静、不惹事行为,告诉我们他渴望来自老师的爱,来自同伴的接纳。

针对阳阳的特殊家庭状况,我们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在讨论之后,决定对阳阳在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多给予一些关心和帮助。我们每天都主动与他打招呼,请他做小助手,帮老师做事;玩区角游戏时,请他先选游戏玩伴;集体活动中,让他和性格活泼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做搭档;请他做小组长,为小组里的孩子服务。在我们的努力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下,阳阳渐渐开朗起来了,如今他已经能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说话、也愿意与同伴交流、合作玩游戏了。

(三)安全的需要

【案例三】钱铭是刚从农村幼儿园转学过来的新生。每天早上双眼红红的他被妈妈送到教室后,拉着妈妈的手久久不放。急着要上班的妈妈走后,钱铭就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流泪,不与任何人说话。游戏时间,别的孩子都自选游戏玩,他什么也不愿意做。只有当妈妈下午来接时小脸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安全的需要包括身体的安全和心理的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当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时,依恋会使他有一种安全感。儿童安全感需要的另一种表现是,他们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序的世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会让他感到安全,良好的同伴关系会让他感到安全,可以预知的一日生活安排可以让他感到安全,明确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接受,也可以让他感到安全。

案例中的钱铭由于对环境的陌生以及与父母的分离导致其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为了让他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集体生活中,我利用散步时间带他熟悉班级内外的环境,请人做他的好朋友;利用接送时间,与其家长交流当日良好的行为表现。经过一段时间后,钱铭很快就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也愿意与老师交流了。

(四)权力的需要

【案例四】饭后散步归来的孩子们依然沉浸在兴奋当中。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恢复到安静的状态,我请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几分钟后自己拿自己的书看。不久之后,芮英成就扭头和后面的小朋友嘀嘀咕咕,说说笑笑了。我走过去,警告他“不能讲话认真看书”。他假装拿起来翻看,没过多久,他又和旁边的小朋友咬耳朵了,书也被扔到一旁,“芮英成,你还想不想看书啦?”我质问他道。他望着我小声地说“不想看书”。本想发火的我压住激动的情绪,小声问他“你可以选择画画或趴在桌子上休息,但是只有一个要求,不准干扰别人看书”。他回答道“那我想画画”。

【案例分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需要,就是对个人权力的需要,是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想要得到个人权力的情况,“我妈妈说的”“我不想和他玩”“我想玩这个”。这时对孩子的要求越多,遇到障碍越大。若能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需要,为幼儿提供真实可供选择的机会,也许幼儿能更好地接受成人的要求和决定。例如对于吃,可以使幼儿知道必须得吃,但是可以自由选择先吃什么,他想怎样吃。午睡是必须的,但是可以选择听哪个故事,《农夫和金鱼》或《神笔马良》?需要注意的是,给予孩子的选择必须是真正的选择。若让孩子在两个都不想要中的选择则是无效选择。

案例中的芮英成平时是个性格活泼爱说爱闹的顽皮孩子,不知是对看书失去兴趣,还是散步时的兴奋情绪还依然未平息,总之不愿看书,教师起初的命令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为了顺应他的需要,我提供画画或休息的选择,任他自由挑选,但让他明白自由选择的前提是不能干扰别人,这样做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心理,又可以保证他的行为不会影响他人的活动。

当因孩子的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了行为问题时,明智的做法是判断孩子的需要并用有效的方法满足孩子的需要。当我们努力帮助孩子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只是非常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