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作为社会适应的主要指标,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而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从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看,幼儿已经产生了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心理需要,但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等因素的影响而在交往实践中屡遭失败。
心理学上明确指出: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最佳时期,而角色游戏正是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交往行为的一种游戏活动。一些学者发现,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身心愉悦,自主地模仿成人游戏,同伴交往频率较日常任一活动更加频繁。而且通过角色模仿,强化了同伴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促进同伴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那不同年龄段孩子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如何?我们采用哪些策略促进孩子交往水平的发展呢?带着这2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一、不同年龄段角色游戏同伴交往能力不同,指导也应有差异
案例一:小班角色游戏
当老师说现在可以玩游戏了,一群孩子蜂拥到娃娃家,抢角色扮演牌(老师预设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妹妹6个人物)。抢到后就去摆弄娃娃家的玩具。
游戏过程中,爸爸在烧饭,好了后说一声:“饭好了”。
爷爷和哥哥一开始翻开冰箱,发现里面有很多食物,便拿出来,放到厨房处。看见脸盆,便戴在头上,俩人玩起了“下雨了”的游戏。当老师暗示他们后,他们就放掉脸盆,扮演“哥哥”的孩子捡起地上的水果玩具,向墙上扔去。“爷爷”也跟着做起了这个动作。
妈妈抱拍着娃娃,奶奶坐在沙发上,旁边正好有个医药箱。打开后摆弄,这是妈妈过来了,她们俩玩起了打针的游戏。不久,奶奶和妈妈进入浴室,争抢淋浴莲蓬头,妈妈把娃娃扔在了地上。
分析:小班角色游戏以个人独立游戏、并列游戏为主,他们还不会彼此交往,因而常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大叫大哭,不会解决矛盾。
指导策略1:提供较稳定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玩角色游戏的兴趣。
基于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依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观察的目的性较差,常常东张西望,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这些特点,所以要建立以日常生活主题为主的稳定的角色游戏角,使幼儿能自由地进入,为他们独立地游戏、以及互相模仿、交往提供条件。
还有在提供主题玩具时应注意它的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如娃娃、餐具等。(一幼儿园为小班孩子提供测量温度、测量药品的玩具,孩子们没此生活经验,这些材料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如同虚设)
指导策略2:采用大带小的游戏形式,便于孩子互相模仿、交往。
因为小班孩子的交往技能弱,生活经验也较浅,所以在游戏中采用大班哥哥姐姐带小班弟弟妹妹玩游戏。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既能体验游戏的乐趣,又能积累游戏经验,也能提高交往的兴趣。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收获也是很大的:研究表明孩子们在跟比他们小的孩子在一起游戏时,会越发的自信,且能培养孩子们爱护弟弟妹妹的积极情感。
案例二:中班角色游戏
教室外墙有几个区角布袋,地上放着一些夹子(上有幼儿照片)。这是教师规定的游戏规则(每个角内应有几个人,当孩子们看见想要去的布袋夹子满了,就寻找其他的地方)。
美容店里有1美容小姐,来了一位女顾客坐到椅子上。美容小姐上前问:“你要什么服务?”“我要化装脸。”“需要5元钱”“给你6元钱。”美容小姐找好钱后,拿起粉饼像摸往顾客脸上抹。
一些顾客手里拿着钱,来到肯德鸡服务台,收银员问:“你要吃什么?”顾客说:“要一份薯条、一个汉堡。”收银员收钱并发给他领薯条汉堡的牌子。服务员收取牌子说:“你先坐好。”看看今天来肯德鸡的人很多,服务员跟后台的点心师一起做薯条,嘴里催促着:“快点,顾客等不及了。”最后,把做好的东西送到顾客处,说:“请慢用。”
分析:中班幼儿游戏时较小班交往增多,交往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克服游戏中的小困难,能和同伴玩较稳定的主题。
指导策略1:提供半开放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建构玩具。
半开放的游戏环境能激发幼儿想象新主题,丰富游戏内容。教师也可运用问题情景“忘了什么?缺少什么”帮助孩子创设局部的游戏环境。如:家具中还缺少空调、电视机缺少遥控器,以帮助幼儿自己去创建。也可以适当减少主题形象玩具的数量与品种,鼓励幼儿用结构材料去构建玩具或选用替代玩具,逐步使幼儿从玩玩具过渡到扮演角色。
指导策略2:有计划地指导角色游戏开始时的组织游戏过程,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
4~5岁孩子在集体中有意性行为增加了,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游戏开始部分,即指导幼儿如何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协商确定共同主题和实现主题的游戏任务;如何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并进行角色的分配、(教会幼儿轮流、增加角色、谦让、猜拳等手段),解决角色分配中的争端;如何构思游戏的情节;如何共同布置游戏环境和选取玩具材料。
指导策略3:大带小、教师合作参与,提高幼儿角色扮演和合作交往水平。
教师可扮演同一性角色或互补性角色,给幼儿以新启示,提高幼儿角色扮演能力和合作交往水平。
案例三:大班角色游戏
洋洋和嘉伟都想做爸爸,两人互不谦让,同伴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嘉伟当爸爸。
洋洋觉得不公平,伤心地哭了。同伴叫他当叔叔,他不同意,他不时地偷偷看同伴游戏。
好几次,洋洋劝说嘉伟让他来当爸爸,嘉伟不答应。
戚易民等7个孩子想做小学生的游戏,戚已经接连几天扮演老师了,他提出今天的游戏主题是让娃娃家的家长来小学搞亲子活动,孩子们都同意了。游戏按着计划实施着,先是老师给孩子们上课,然后是亲子“捕小鱼”游戏,最后是亲子猜谜语活动。
分析:1、大班孩子角色扮演逼真,与同伴进行有目的、友好的交往,能自发一些游戏主题和游戏内容。或请求教师、同伴,自己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游戏的主题较稳定。
指导策略1: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构建玩具和物品。
可给幼儿提供一个空场地和玩具柜中的分散玩具,引导幼儿集体讨论、选材、构建,教师指导重点在于讨论和建构环境。
指导策略2:口头提问建议与教师参与扮演角色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游戏。
指导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以个别提示、建议或角色间的交往方式进行,立足于促进幼儿游戏集体的形成。应在主题内和主题之间的广泛交往中,让幼儿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同伴交往。
二、影响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及教育策略:
1、环境创设影响了同伴交往的频率
通过我们实践发现,固定的游戏主题、游戏材料阻碍了同伴协商讨论的机会,而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协商出新游戏主题,寻找替代物游戏。故我们应提供开放性的角色游戏环境,增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频率。
2、年龄差异影响着同伴交往的水平
我们发现,同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和混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对同伴交往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来整合自己的行为,促进游戏水平的发展。
混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提供儿童各种年龄玩伴的机会,促进同伴交往的水平。
3、自信心影响了同伴交往的地位
我们发现,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和那些自信、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在一起,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些孩子经常扮演的是一些主要的角色。缺乏自信、能力弱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基本上扮演一些次要角色。因此我们要发掘幼儿的闪光点,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自信。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