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江宁区“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深入践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精神,推动江宁区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整体内涵发展。
3.19日上午,江宁区学前教育“质量内涵发展”项目曁区域课程建设第十次研讨活动在江宁示范幼儿园举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尹坚勤院长、徐琳博士、贾云博士,区进修学校丁琪校长以及课程核心园、实验园园长、业务园长近50人共同参加研讨,活动由区教研室王辉主任主持。
小组研讨:
活动伊始,王辉主任介绍并欢迎了莅临本场活动的专家成员。随着大家热情的掌声和殷切的期盼,以“区域课程特质”为话题的教研活动在小组研讨环节中拉开了序幕。研讨分为城市工作坊、城乡工作坊、乡村工作坊三组进行,分别围绕“江宁儿童形象与特质”“江宁幼儿教师形象与特质”“江宁幼儿园课程资源特质”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组员们积极围绕话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阐述,在各组专家的指引下,观点被逐条梳理形成体系,认真和专注的神情不断回荡在整个研讨氛围中。
经验分享:
随后,每组工作坊进行了研讨内容的分享汇报。城市工作坊代表分别从江宁儿童形象、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三个维度作了阐述。大家结合地区儿童的生活,提出了自然天真、好奇好问、乐趣自由三个关键词;依据学习品质提出专注坚持、创造想象、计划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关注儿童独立性等生活品质的提升。
城乡工作坊就江宁教师的形象与特质进行主要内容汇报。城乡组代表首先介绍了幼儿教师整体的形象特质;随后通过年代线索分别梳理了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后的江宁教师典型特征;最后从教育策略与师幼互动中教师行为的思考进行提炼,即遵循理解、共情、认可、启思的四个实施原则。
乡村工作坊代表对江宁课程资源的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她们认为江宁课程资源的特质应该具有三个融合,第一个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有一个本土与外来的融合;同时需要注意由于地域广阔所带来的儿童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差异性,最后衡量资源的价值性与适宜性。
专家指引:
三个小组的研讨内容汇报完成后,大家又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徐琳博士首先从概念上以及心理学两个视角对特质的含义作了清晰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思考江宁区域所独有的特点,从地域、时空、文化等方面体会包容、接纳、融洽、传承等特性。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贾云博士提出江宁儿童形象特质可以从现实和理想的两个层面去展开研究。贾博士还通过“专业”“温暖”“好学”“包容”“活力”五个词来诠释她心目中的江宁教师形象。为大家梳理了“收集呈现”“价值分析”“价值适应”“创造连接”的四大资源转化步骤。
江宁区教师进修学校丁琪校长引导大家聚焦“形象”一词,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的形态或者是姿态。形象存在于艺术、文学等方方面面中,是具有生命力的。丁校长用生动的案例向大家解读、比拟了包容、能动性等形象特征,希望大家多元化、形成各自的特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尹坚勤院长最后发表总结。尹院长对三组的汇报内容表示了肯定。她表示区域课程的特质也在本场研讨活动中逐渐明晰,同时对江宁儿童形象的丰富性和聚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通过“融合”一词折射出江宁区域课程基于本土与外来、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文等方面的特质思考。
案例解读:
专家对话交流结束后,江宁区教研室王辉主任向大家解读了园本课程优秀案例评比的相关要求,对整体的框架和注意要点进行了说明。尹院长提出撰写优秀的园本课程案例需要关注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多重循证的过程;还有一条隐形的线,即儿童形象的生命性、情感性;教师形象的平等、民主、包容等特性需要巧妙的贯穿在整个案例过程中。
活动最后,王主任对专家的指导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对在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期许,希望大家能明确各自园本课程培养孩子的具体目标、挖掘自身的课程特质,掌握资源搜集和运用的方法,不断提升园所课程的专业性和适宜性。
撰稿:胥洋
校对:崔玉
审核:吴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