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区”是我园科学工作坊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有目的的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探究性、交往性的种植环境,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小组或个人的组织形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体验来探究和发现有关植物的科学。
幼儿天生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他们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地对话,能够以自身的感受体验自然的喜怒哀乐。种植区就像是一本孩子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教材”,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试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角度着眼,结合日常种植区活动实践中的探究和反思,谈一谈在种植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活动。
(一)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做到因人施教。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相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中大班的幼儿逐渐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比较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大班的幼儿不仅能注意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
在掌握了幼儿观察力发展规律后,我们在设计、组织种植活动的过程中,能根据中班和大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兴趣需要,以多种形式、内容丰富、自主小组结合的方式提高活动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二)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乐于观察的态度。
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
1.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持有一份成人难以理解的热情。尤其是来到种植园地参加活动的孩子,就像笼中的小鸟飞回了树林,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土壤、蚯蚓、小虫、蜗牛壳,都是孩子们议论的话题。若没有教师的引导,种植的活动目标很难实现,教育意义就所剩无几了,更重要的是难以保持幼儿长久的活动兴趣。因此在活动开始教师要以轻松的话题、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带领孩子们在种蚕豆之前,我会让幼儿观察种子的外形,讨论有关种子的话题,激发幼儿对种子的想象,使幼儿知道今天活动的任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种植情境中,种植活动顺利进行。
2 .鼓励和启发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观察。在户外的种植活动中,幼儿会随机生成很多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不同幼儿的提问。有些问题与当下的活动有关,有些则不是;那么与当前活动不同的则可以做为延伸或下次活动的主题,或是及时将幼儿的注意转移到活动中,而不是充耳不闻。对于在活动中生成的幼儿提问,教师要避免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除非涉及到基于事实认定的是非题,要采取暗示、反问、建议、类比等方法鼓励幼儿自己观察、探究,以解决问题。
3.利用季节特征开展观察活动。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们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和当时的气候特点,在不同季节种植了不同的蔬菜和农作物,使得种植园地一年四季都有可供幼儿观察的对象/
(三)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幼儿的观察条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适合幼儿,能让幼儿运用于自主探索活动中。
1.顺序法 :指以一定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例:观察油菜花的活动中,有的幼儿从上到下的观察,是花、叶、茎、根;有的幼儿从整体到局部的看,是形状和颜色。我们不强调幼儿掌握哪种顺序,只要幼儿有顺序的细致观察就行了。教师指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经常训练,可以使幼儿的观察全面深入,思维活动趋于有序性和系统性。
2. 比较法 :指导幼儿进行比较性观察,让幼儿观察两种以上的事物,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例:丰收季节我们带领幼儿到种植园中观察比较玉米与高梁。让幼儿从外形特征,如根、茎、叶等方面,比较其明显与不明显的不同特征。不仅认识了玉米和高梁,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
3. 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在幼儿观察时,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在种植活动中,从拔草、松土、播种、浇水,都让幼儿自己来做,老师只是幼儿的协助者和同伴。在实际活动中,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花的香味,用小手摸一摸丰收的果实,用嘴巴品尝劳动的果实,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观察的有效性。
4.利用观察记录,学习科学思维。 观察记录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下来,既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又能帮助幼儿依据事实得出结论,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记录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会更有目的性,也会更加细致和认真。观察记录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观察对象的不同来设计。相对于小班幼儿运用图片、实物的记录方式,中大班的幼儿可以运用绘画、数字的方式,而且大班幼儿在记录的水平上有着让人惊叹的表现。在“土豆向光之路”实验中,幼儿对于土豆为什么在近乎密封的鞋盒里还能长出小芽感到奇怪,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幼儿才揭开了谜底,发现了土豆向光生长的秘密。。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培养幼儿勤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培养幼儿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 .定期的种植活动与不定期活动相结合。我们经常利用散步、户外活动休息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去种植园地进行观察。
2.将种植活动延伸到班级自然角,便于幼儿的探究和观察。
3.将家长志愿者引入到种植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密切了家园关系,又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观察的有效性。
4.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让幼儿生动形象的图片观赏中感受科学的奥秘和自然界的奇妙。
5.在各种活动中有机渗透观察 。种植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结合种植经验,有顺序的观察思考,这不仅丰富了种植经验,也发展了观察的能力。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固牢。”幼儿观察的提高不仅对于科知识的积累学有益,同时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