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之窗>>学习园地>> 文章

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材料

发布时间:2009/3/26 11:28:35 作者:蔡伟 浏览量:1670次

案例与教育叙事写作培训大会发言材料  点击下载: [ 点击下载 ]

 

案例“触电流行音乐”(修改建议)

【论文】

 “触电”流行音乐   成就课堂精彩

                浦口实验小学  陈萍

2008年年初,笔者无意中在网络新闻中看到这样一则报道:“香港新高中学制将于2009年推行,届时音乐课程除教授乐器演奏外,还将加入欣赏和研习粤剧和流行音乐。”其实在新课程如火如荼改革着的今天,流行音乐这块“敲门砖”早已经叩开了音乐课堂的大门,有的则已“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笔者不仅是一名音乐教师,更是一名流行音乐的爱好者,正是缘由这份喜爱,所以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早已是我进行课改的探索、创新于尝试(词序是否恰当?),现已成为我音乐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深受同行、专家好评,学生的喜爱。

2003年最火的一首流行歌曲,非周杰伦的《东风破》莫属,当时我所在的是一所远离市区、交通闭塞的乡村小学,但这并未影响流行音乐以其大众化的通俗曲调与歌词以锐不可挡之势侵占了这所乡村小学学生的整个音乐生活空间。(句子太长)在一节六年级的音乐课上我播放了一曲《东风破》让他们站在音乐的角度带着问题去听,学生一听流行音乐,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似“触电”般,连平时上课时常处于“萎靡”状的几个男同学也立刻打起了精神静心聆听起来。那节课学生们一直处于积极参和热情投入的状态中,我们从《东风破》伴奏中的二胡、琵琶谈到了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大胆“预言”这样风格的流行歌曲一定会大行其道,接着我拿出了心爱的二胡(少标点)现场为同学们演奏了二胡独奏曲《东风破》,农村的孩子很少有学乐器的,能亲眼见到一两件真乐器那就更少了,我投入的演奏着,同学们投入的聆听着,那一节课让我多年后想来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正是有了首次非常成功的“触电”经历,坚定了我将流行音乐引进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事实证明,适度“触电”流行音乐,完全能够彰显音乐课堂的无限魅力与精彩。

“精彩镜头一”: 流行音乐奏响我的始业课进行曲。

20069月我工作调动到现在的学校担任五、六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为了有个良好的开始,第一节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我决定新学期五年级的“始业课”用流行音乐作“引子”欣赏与“爱”有关的音乐作品。上课伊始我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聆听三首流行歌曲片段,请同学们找出这三首歌曲一个共同的主题。当歌曲《宝贝》的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教室一片寂静,可爱的学生都在静静的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宝贝》《我爱你中国》、《爱的奉献》三首歌曲刚一听急切的想告诉我他们“听”到的答案:“爱”。师:“爱,一个多么温暖而神圣的字眼,请你们为她组词。”生:热爱、喜爱、母爱、关爱……(这样的表述形式与上下文风格不一致)。

下课铃声响时,好多学生都在说:“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我喜欢这样听音乐”“这些音乐真好听”……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他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要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不令人满意,更多的是孩子喜欢你的课吗?你上课的内容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吗?有的时候转变一种教育方法(这里变的是教学内容)或许会让你的课堂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始业课,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吧,学生们喜欢你了,随之而来的师生互动、激发想象及创造力才能成为可能。流行音乐进课堂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音乐课程价值和理念的体现与反映,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是高年级音乐始业课中教师可以尝试的方式,而且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奏响成功的前哨。

“精彩镜头二”:RaP音乐“零距离”。

200610月我以《与RAP音乐零距离》为课题代表所在区参加南京市的小学音乐优质课展示,面对的是江苏省名校——琅琊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琅小的学生是公认的见多识广、综合素质比较高,但是这个新鲜的课题还是一下就引起了学生和在场几百名听课教师的兴趣,学生课后告诉我上这样内容的音乐课还是头一回,所以特别兴奋、十分认真,我与学生共同体验古今中外的RAP音乐,在拓展表演环节,我们共同欣赏了南京本土的一个说唱乐队用南京白话演唱的歌曲《欢迎来南京》,接着又欣赏了内地最早的说唱乐组合“隐藏乐队”的经典歌曲《在北京》之后,让学生用《在北京》的伴奏和《欢迎来南京》的表现形式重新创编歌词, “在南京”“在琅小”创编后用南京话师生共同合作现场表演。

这节课是笔者在南京市小学音乐教师会课中设计的一节课,共在四所学校的五年级上过,反响都是非常的好,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课是他们从没有上过的,非常喜欢这类课。我想,这节课能被听课领导、教师认可,更重要的是被学生欢迎,关键是选题选到了学生的心里。在流行音乐的世界中迷失方向的孩子们,其实特别渴望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没有单单停留在所谓的“流行”中,而是由近及远,由今至古,包含古今,多方面的带领学生领路不同风格“RAP”音乐特点,在众多的“RAP”音乐作品中筛选精品,引导学生欣赏,继而让他们自由的创作,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一览无疑?

“精彩镜头三”:以流行的方式演绎民族的经典。

《彩云追月》本节课是200810月面向全市的一节“市优青展示课”。在学会演唱歌曲《彩云追月》之后,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的《彩云追月》,其中欣赏了“超女女生”演唱的R&B音乐风格《彩云追月》。之后师生共同尝试用这种曲风来演绎新的《彩云追月》,边唱边加入演唱流行歌曲时自然的身体动作。学生的本色表演为本节课增色不少,此环节设计获得听课专家和同仁的阵阵好评。

与古典、民族音乐相比,当今学生接触最多和最喜爱的还是流行音乐,教师有选择性的将一部分吸收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或西方古典音乐的素材的流行音乐结合本课的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是民族与流行的一种结合,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堂提倡多元文化的一种尝试。教师引导学生跟随流行音乐伴奏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加以表现歌曲,通过对比,更加深对歌曲不同表现形式下的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指出:“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它音乐要好,这正如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要好。”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教法,挖掘流行音乐的深层,让流行音乐适度“触电”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巩固了音乐知识,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笔者以为,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一、 挖掘旋律价值——引流行音乐辅助歌曲教学。

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最直观的感受是聆听其旋律,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特点就是简单易学易记。现在有许多流行音乐会借鉴古典和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旋律加以重新填词,也正因为此给我们在进行歌曲教学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如苏少版音乐六上第二单元学唱的泰国歌曲《故乡恋情》,与我国流行歌坛的经典《相思河畔》、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李大嘴与杨慧兰演唱的插曲,三者旋律相同。学唱前教师由《武林外传》中的幽默搞笑的插曲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会之后再欣赏蔡琴演唱的《相思河畔》,学生深深被音乐所打动所吸引,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也体会到同样的旋律给予编配不同的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与情绪意境也有所不同,这样开放的课堂能让学生不喜欢吗?

第二、挖掘内容价值——引流行音乐深化欣赏教学。

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里面融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如苏少版五年级音乐教材歌曲《浏阳河》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学生欣赏了周笔畅演唱的流行曲风的《浏阳河》,学生直呼“太惊喜了”“太意外了”,接着我利用这首歌把学生带进《流行音乐的民族风》中,引导学生说出好多的歌手的作品来对应课堂的教学,梁静茹的《茉莉花》使我们走进了《飘逸的南国风》,王力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带我们走进了《粗狂的西部风》,通过几节课的嫁接,学生们对原本比较枯燥单调的民歌单元没有以前的反感了,反而重新认识了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三、挖掘形式价值——引流行音乐创新“双基”教学。

在与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多停留在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表层,无法深入阐述,殊不知流行音乐作品中有些也蕴藏着教材音乐中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及音乐作品的掌握。节奏教学除了采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打击乐训练、模仿训练等方法外,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也不失为一大创新。周杰伦的许多说唱风格的歌曲如《双节棍》、《霍元甲》,鲜明的节奏感、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起教学中“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法。再如笔者在教学《江南丝竹》一课时,我找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专辑,让学生们旋律优美、激情荡漾的欣赏中,观摩了二胡、琵琶、竹笛、古筝和扬琴等乐器的演奏,充分认识了民族乐器的特点和许多新奇的演奏手法。

第四、挖掘表现价值——引流行音乐开展雅俗共赏的综合教学。

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开展雅俗共赏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五彩缤纷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做出属于客观理性的评价。

①“借一双慧眼辨良莠”。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生理心里方面都发育尚未成熟,但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美丑难辨,现实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无意识地接受这些音乐信息,这种不良习惯如果不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所以对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价值所在,这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要好得多。比如《狼爱上羊》、《香水有毒》等歌曲的内容就比较无聊,其中的情感也不适合小学生。但有些歌曲就很优秀,比如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刘德华的《中国人》等。

②“开一扇心门孕情智”。

音乐学科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它要求音乐教师能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可以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同时设置。如SHE组合的《不想长大》第二部分旋律完全采用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的主题,给人以清新热烈的感觉。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同样也肩负着这样的重任。流行音乐中比比皆是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如歌颂亲情的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歌颂民族美德的吴克群的《将军令》;歌颂民族文化的周杰伦的《青花瓷》;激励人斗志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等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柄”,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流行音乐,了解流行音乐的精华与糟粕,分析流行音乐的优缺点,懂得如何区分优劣,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转移和更新目标,欣赏或学习更高雅的音乐,从优秀音乐中吸收养分,陶冶更加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艺术概论》            孙美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4、《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20072008合订本

 

修改建议:

    读来让人眼前一亮,触电流行音乐,生成无限精彩——教师有慧眼,有悟性。从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中开发教学资源,精选教学内容,在学生情绪的兴奋点上切入,上课如治水,“顺水性所宜”、“纵水流之势”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索实践,值得借鉴。

文章长句稍多,不够规范,不易理解,一些词、句还需推敲,特别是蓝色显示的部分。(如“授人以柄”,【释  义】 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出 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示 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委以耳目腹心,未有不倒持干戈,~者”)

征文主题是“我与新课程改革”,能否增加一点“我”在其中,让我的理解与进步成为一条线索?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2009年3月22

 

                   估算教学到底在教什么(修改建议)







论文

估算教学到底是在教什么

(南京南湖第一小学  夏敬球)

 

【摘  要】等于?还是约等于?这是困扰着小学生有关估算学习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相关性两个角度去阐述对估算教学的理解。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但是在成为热点的背后,显得有些混乱,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论是数学教育,还是生活教育中都没有给出一定的标准。

【关键词】生活环境;教学环境相关性;生活数学;规则意识

 

 

一、美国、中国数学书本中有关估算问题的呈现对比

案例一:美国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的四年级数学书中,就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数,什么时候用精确数。

问题1:阿姨准备接你和你的朋友去游玩,为了接你的朋友,她需要你朋友的地址,你认为提供一个近似数行吗?

问题2:你和三个朋友约好上午1045在入口处会面,你认为将时间近似到1100到达好吗?

问题3:你想买30.5美元的游戏币,还想买2.95美元的三明治,你有5美元,你需要求出精确值才能判断你的钱够不够吗?

问题4:只用四舍五入的数,为一个真正的或假设的活动设计一张海报,让你的朋友识别出那些不能提供足够信息的四舍五入的数。

问题5:近似数什么时候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什么时候需要精确值?你能举例说明吗?

案例二: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书中有关估算的问题:

                                          在出示除法420÷30后,茄子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计

商大约是多少吗?

                                          教材出示了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30×10=300,商比10大;30×20=600,商比20小,得出商在1020中间。接下去就开始进行竖式的教学。

                                          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42除以除数30,商1,商最高位上的数1写在十位上。教材先要求学生估算“商大约是多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哪一位上,感悟笔算的顺序。

 

二、对估算教学的环境相关性的解读

江苏省特级教师、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王凌老师在和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对话中,提到了“教学活动中的环境相关性”的问题。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计算教学需依赖于数学情境展开,纵观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第一单元除法中给出的是“图书馆”的情境,“打包”、“分书”、“看书”、“借书”的情境图穿插其中,给孩子生活化的数学,于是我们便在一种“生活情境”中开始了计算教学的展开。

但是,经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这些情境似乎不是很“买账”。在一次和学生的闲聊中,学生告诉我,在金陵图书馆,管理员分书都是用的估算,每几十本打一包,然后打几包,根本就不用去算,只需要在打包之后数一数就行了……;学生还告诉我,现在还用分书、打包的方法有点过时了,都是条形码一刷,就能清楚地知道是哪一本书。

我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中思考着,计算教学的“教学环境相关性”到底该怎样去创设,才能符合孩子们的需要;我还在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要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计算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而估算教学需要的则是很真实的生活环境,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似乎有点脱离了生活环境谈估算的倾向,真正意义地生活情境也许不会出现在教材上,不会出现在试卷上,只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下面的案例说明了估算的用处所在。

案例三:生活中的估算。

【地点】某超市的购物柜台前

【数学信息】

1、金龙鱼浓香花生油5升装119.5/桶;

2、妈妈的钱包里全是100元的人民币;【任务分解】中秋节到了,妈妈要去看长辈,一共是7家,妈妈觉得在油价上涨的现在,买点食用油是最实在的,于是妈妈准备买8瓶金龙鱼浓香花生油5升装,自己家也带一桶;

3、【数学问题】妈妈需要付多少钱?

这个生活环境归结为数学模型,就是:金龙鱼食用油119.5/桶,妈妈准备买8桶,需要付多少钱?

很显然,在这个情境中,数学解法很明显是:119.5×8=?,而这牵涉到小数的乘法,四年级的学生很明显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人们也不会拿出纸笔或者是计算器来计算119.5×8等于多少的。

大人们常用的步骤是:⑴把119.5元看成120元,⑵用120×8,口算12×8=96,得出要960元,⑶从钱包中拿出10张百元大钞,想我多付了40元;⑷计算应该找我多少钱?一桶多算5角钱(口头语为五毛),8桶就是四元钱(四块钱),加上我多付的40元,应该找我44元,最后成交。

这个案例说明了估算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中的“交易”更加地迅速、快捷,一笔生意、一桩买卖都需要用到简单的估算,而估算的本领也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形成的,这则案例中的环境是纯粹的生活环境,很朴实、很自然、很贴切,完全是一笔经济账。

案例四:生活环境是菜市场卖猪肉。猪肉的价格是23元一斤,妈妈准备买2斤猪肉,需要付多少钱?

这样的案例其实已经能够口算了,直接用23×2=46元,而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数学情境”也未必完全一致,如果单价再上涨五角钱,口算就不准确了,需要用到估算。

事实上我们的应用题虽然取材于生活,但是在编题的过程中,舍弃了众多生活信息,只保留了数学信息,并且开放度不够,本身也很难做到“真正联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数学问题,在学校与生活中解决方式的异同来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A种面巾纸5包卖8元,B种面巾纸6包卖9元,你会买哪种面巾纸?从生活的角度看,对品牌的喜好、对价格的考虑、包装的认同等诸多因素都会成为购买的理由,从数学的角度看,价格比较就成为标准。通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对价格的考虑”是数学与生活共同关注的因素。我们还可以在承认学生答案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问题答案的开放度,以使数学课堂和现实生活尽量建立联系。

因而我说,估算的教学是和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观念”直接联系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估算教学的终极目的必须指向“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这样可以将书本上数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而我们的教学也就自然围绕着“经济头脑”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环境相关性也就是减少教学中人为地设定了某些“标准答案”,导致课堂中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答案不一致,这样的“双重标准”人为地设置了课堂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沟壑。

 

三、对估算教学的两点思考

㈠看见“大约”就一定需要用约等于吗?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辆小汽车的速度大约是72千米/时,按照这样的速度行驶5个小时大约能行多少千米?行719千米大约需要几个小时?这儿的两个问题中都有“大约”这个词,这是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在刚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之后出现的,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是72×5360(千米),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是719÷72=9(时)……71(千米),9+1=10(时)。问及原因,学生给出如下的答案:(中间少了过渡)

案例五: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看,第一个算式为什么要用72×5

生:因为72表示的是速度,5表示的时间,根绝速度×时间=路程,得到72×5

师:很好,真不错。但是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于”,你能说说看吗?

生:因为题目中告诉我,一辆小汽车的速度大约是72千米/时,速度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到的路程也是不准确的,要用约等于。

师:哦,老师明白了,你是看到了大约这两个词,是吗?

生:是的。

师:那第二个问题求的也是大约,你为什么却要用等于来连接呢?

生:因为用路程÷速度=时间,719÷72等于9还余71,表示已经行了9小时,但是还有71千米没有行,假如把这71千米走完的话,至少还需要1小时,所以我用9+1=10

面对班级比较优秀的孩子给出这样“完美”地回答,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在引导学生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共同得出如下“结论”:因为前一个问题中在计算中没出现大约的数,所以用等于号;在后一个问题中,因为牵涉到没有整除(有余数除不尽)的情况,所以写成719÷7210(时)

当然,我不知道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准确,因为我也陷入了一个“怪圈”,我也认为凡是在计算中造成数据不准确(不是确数?)的要用约等于连接,在计算中没有造成“数据不准确”的用等于连接。在阅读相关文章后,得出:在二年级学习长度测量之初就应增加测量教学时间,改进测量教学,但是这个“夹生饭”炒得有点晚了,学生先入为主的定向思维已经不可替代。

估算教学必须遵循“先估计、后测量、再评价是否准确”的顺序,要在测量结果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到大约的含义,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测量数据都是近似的。重视步测和目测,体会现实情境中近似表达测量数据的必要,构建“大约”的意义,便于学生今后能明确地区分使用“大约”的语境。

㈡小学生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估算。

       翻开苏教版小学苏教版教材,生活中的估算没有在书本上出现过,书本上出现的估算无一例外的都是和计算教学相联系,都是为了计算而教估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当老师要求估算时,学生的“标准”(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标准)就是估算时离准确答案越接近,就说明估算的越准确,而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能得出准确值的题还要我们估算”?教师在纠正学生这个错误观念的时候感到很吃力。

试想,教材中该把所有小学估算的情形给予总结,再分阶段、分层次地呈现在教材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合理地标准,这样我们的疑惑会少很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但是成为热点的背后,显得有些混乱,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论是数学教育,还是生活教育中都没有一定的准则。如果教编组的专家们给一定的准则,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估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数学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2、  田佩章     《教师的估算知识缺失了什么——从“大约”和“差不多”谈起》

3、  郑毓信       《数学教育哲学》

4、  烟村洋太郎   《我的第一本数学书》

5、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6、  网络资源:估算教学

 

 

读后感言:   

     标题用问句,展示思考过程,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话题新颖,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关注教学热点,探索实践难点,思考问题焦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一定的价值。

 

有几处疑惑,请教:

1.中美小学“数学书本中有关估算问题的呈现对比”,中美教材有何异同?对比呈现的目的是什么?

2.估算教学到底在教什么?文章最终也没有回答——是在教学生经济头脑?估算意识?良好的数感?

3.从全文来看,感觉用 “估算教学的几点思考”更确切:关于教材系统的思考,关于教学情境的思考,关于“约等于”的思考。

4.文章开头就进行对比,读者很难一下子就能够进入你的思路。能否开门见山,提出:“等于”还是“约等于”,一直困扰着……

 

我也正思考着估算教学的思考,呵呵!

                                                               320

    诚信,叩开心灵的大门(案例修改建议)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邬梅

[案例背景]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容易外露。这一阶段既表现了具有成熟一面的特征,还表现有比较幼稚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反映在与异性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从不跟老师和家长讨论“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否则不是被误解,就是遭到批评斥责。可以说,对于“异性交往”的问题,孩子不知所措,家长和老师如临大敌。刚开学一个月,我班一个小女生就写情书给别的班小男生,作为班主任,我感到问题很棘手,如何引导该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呢?我在与她交往中等待着教育的契机。

[案例的描述]

镜头一:初露头角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是一名朴实的老师,我教育我的学生“做一个朴实的、大气的、才华横溢的人”。开学第一天,我迎来了我的又一批学生,第一次班会课上,我就给学生提出“朴素是一种美”观念,我喜欢朴素、大气的学生。接下来的日子我就在观察我班学生,看看哪些孩子注重打扮,比较爱美。两天下来,我观察到一个名叫凯特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梳头发,一下课就照镜子梳头发,走路时身体还扭来扭去的,和同学说话嗲声嗲气的,故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我看她走出教室,就跟了过去,大步赶上,和她并肩走,我们边走边闲聊,气氛挺和谐的,我打趣地说“丫头,你的脸型不适合披头发,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都被遮住了,我觉得你扎一个马尾辫,应该很阳光很漂亮。”说着我就甩了一下我的头发,“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可是我的得意大门生啊,不像我哪行呢?”第二节课下课时,我发现她的头发扎起来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她红着脸,不好意地低下了头。她是我最担心的学生,怕事还是有事了。

镜头二:心急如焚

一天下午,十班的班主任问我:“你班还有一个叫凯特的小女生啊”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知道的,有啊?”她顺手递给我一张纸,脸冷冷地说:“你自己看看吧,人家妈妈都找上门来了。你们班凯特干的好事?”我心里一沉,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了,看了信后,我很来火,心想:还有这样不知羞耻的小女孩,主动像男生求爱,这才几天啊,感到问题很棘手,再加上学生跟我反映她上课打盹,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有抄袭现象,早上又迟到,气不打一处出,浑身的每一根神经都在燃烧。我愤愤的朝教室走去,想去发泄一下内心的怒火,但走到教室门口,看到一张张可爱幼稚的笑脸,争着到我面前喊“老师好!老师好!”这一声声“老师好”似乎浇灭了熊熊燃烧的火焰,我很平静的应和着。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们只不过是孩子,他们的错误是老师引导不够,应该惩罚自己才对。那天我顺着学校的操场跑了三圈,三圈下来我气喘吁吁,瘫倒在地,给自己一个教训“冲动的惩罚”。接下来的日子,我更加留心她的一举一动,还经常和她交谈,但从不涉及信上的错误,只要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就适时表扬她,以取得她的信任。

镜头三:实况转播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又发现她走神了,故意把刘海放下来,遮住眼睛,假装认真听课,手里还写着什么,于是我就幽默的提醒了一下,说:“接下来更精彩,精彩不容错过。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过了一会儿,我让同学们做练习,走到她跟前,她在很投入的写着,没有察觉到我已经在她的身边了,我伸手去拿她写的东西,她神色慌张,一把趴在桌子上,不给我看,我轻声地说:“今天,老师真的想看看,老师想看看有什么比我上课的魅力还大,你就成全一下眼下这位失败的老师吧!”她看出了我今天是非看不可,也就没再拒绝。我拿起来一看,真是非常生气,又是什么情呀又是什么爱的,心想:还没死心啊,人家小男孩不愿意和你交往,还真痴心不改。说实话我想批评她两句的,但转念一想她是女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有损她的自尊心,只会让她更加的不学好。于是,我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说:“放在你的日记里可能比较好,上课注意听,下不为例。”然后我就把本子还给她。她很意外,用感激的眼神看着我,没有说什么。

镜头四:负荆请罪

那天第四节课是自习课,按照惯例我来看看学生的自习情况,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她就主动来找我,说有话跟我说。记得我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我不是你的班主任,你可以当我是你的阿姨或朋友。第二句话是:今天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心里话,走出这扇门我就当没听过,但是必须是发自你内心的。那时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而认真的。在沉静或是犹豫了片刻之后,她终于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给了我听,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是喜欢听他的声音,喜欢看他,我也知道不对,但就是情不自禁。”在她向我坦诚诉说的期间,我只是静静的聆听着,并不时的用自己真诚的目光鼓励着这个早熟的“小女生”,用并不宽大的肩膀让这个小女孩偎依着,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宽容,老师的关爱,老师也是她的知心朋友。

最后,她抱着我,哭得很伤心,我不知道她是因为失恋哭泣,还是觉得对不起我,反正当时我的内心还是挺震撼的。她说:“非常感谢老师,今天不仅没有批评我,还极力维护了我的面子,我非常感激,如果老师当时说了实话,我不仅不会来找你,会恨你一辈子的。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克服缺点,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听完了她的内心独白后,我更加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为我的冷静而高兴。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追问了一句:“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她说:“我有勇气在你面前承认,我就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老师您说吧。”我很坦诚地说出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说:“首先,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讲正义、讲义气、聪明的孩子,我很喜欢你的性格。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做人的原则最重要,就这一点你是班级里的表率。但是有时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你们现在是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说呢?其次,你们现在的男女同学之间的所谓的“喜欢”其实只是一种相互的钦佩、仰慕,是对别人优点的一种认可,这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友谊的开始。我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我也有谈得来的男同学。只是我们那时重在比学习成绩,你追我赶,互相激励。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是相互学习的好伙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友谊。这一点希望你能认识清楚。”讲完这些话后,望着她闪烁的眼眸里还噙着泪花,看着她逐渐松弛的神情,我想她可能明白了吧。

镜头五:真情告白

从那天以后,她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上课比以前好多了,其他老师也说有进步,于是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过了几天,她来办公室找我谈心,告诉我:“她已经不怎么想他了,学习也上了头绪,觉得时间很紧,没有心思再胡思乱想了”我走进她,凑到她的耳边说“生活中要学会取舍,把他放在心里,让时间去淡忘他,让学习去逼走他,你已经成功了,老师欣赏你!”我举起了大拇指肯定她的进步,此时她的脸又绽开了花一般的笑容。“老师还想给你看一样东西?”我淡淡地说,她用有点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的脸,想表达什么,支支吾吾地没说,我手已经在抽屉里翻了,语气很平淡地说:“也没啥宝贝,只是物归原主罢了,是时候了,该还了!”她更是一脸疑惑,我抬起头来看了看她,并把东西递给她说:“打开看看吧!”她小心地打开信,手微微颤抖,看了以后,她情绪很激动,双手捂着脸痛哭起来,我一把把这丫头搂进怀里,安慰了几句,“都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老师一直都很相信你的!”她躲在我的怀里,就像一直受伤的羔羊,需要我的及时“医治”,只是嘴里不停地说:“老师,谢谢你!谢谢你……”我给这只羔羊开了两付药:一是安慰鼓励,二是引领向前。并告诉她在与异性同学交往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就是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才能避免误入“早恋”的歧途,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该生现在学习积极性很高,成绩稳步提升,每次考试结束后总能看到她那张灿烂的笑脸,还有听到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老师,谢谢你!”

 [案例的反思]

一、“以人为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一个艺术化、充满智慧的班主任。

异性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交往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是无法回避,也无法靠简单的禁令而绝对禁止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对于这种的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尊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明白“早开的花早凋谢“的道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如果教师善于引导的话,他们便会打开美好的心灵之门,让热情、才智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教师的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都是叩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请学会理解和尊重那份幼稚纯真的感情吧!

二、用心经营师生关系,用爱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

叶圣陶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现在的学生成熟都较早,思想较为独立,遇事希望自己解决,当他们解决不了的时候,或许会求助老师,总希望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和他们交流思想,真心的去爱孩子,用一片赤诚之心去打动他们,拨动他们内心那根寂寞的琴弦。请老师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他们犯错时,请做好“严师”的角色;当他们伤心难过时,请做好“妈妈“的角色;当他们想倾诉内心世界时,请做好“朋友”的角色;把你的一片真心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他们,把你的师爱挥洒给每一位学生,捂暖他们冰封已久的心灵。请相信坚冰经不住烈火的炙烤。

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淡化早恋气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其眼界,促使他们将思念转移到知识探求和学习上进方面,坦然地面对异性同学间的交往,促使同学间产生亲同兄妹的情感。

读后感受:

选材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描述比较细致,读来较真实可信,看得出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体现着作者的教育机智。

修改建议:

标题似不能完全揭示事件实质,叙事部分的几个小标题也不够贴切,上下文意思不联贯,能否稍加修改?

反思缺少新意,不够深入,第三点太简单了,有头重脚轻之感。

叙述语言可以更简洁些,尚有许多病句别字及标点错误。

以上,仅供参考。

                                                     2009年3月21

 

 

          

“求助”的建议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  刘永和

 

昨天下午,在南京四中开设了一个关于“教育叙事”研究与写作的讲座,晚上赶到无锡市湖滨饭店参加全省教科所所长会议。今天上午,听取了魏所康研究员、彭钢研究员的主题报告,接着各大市教科研工作,直到下午4点半,再驱车三小时回到南京,因为明天上午10项重大招标课题、下午10项重点招标课题进行中期汇报,我上午和下午都有汇报任务。但是,当我打开邮箱,却发现有一线教师“求助”,于是,立即先回复邮件。但是,一连两份邮件,让我绕了一个圈,记录下来,提醒大家。

 

    教师求助一:

刘所长,您好。我是大厂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昨天在南京四中再次有幸聆听了您做的报告,很想看一下您提到的那个例子《全班集体“怀孕”》(此前也在您的其他文章里读到这个例子),但是在网上没有找到原文,在此恳请您将这篇案例的文档发给我看看。不胜感激。

  不好意思,打搅您了,在此抱歉。拜托了。

  恭祝春安!

    (“求助”有理有据有节,要求明确具体实在,原因是网上没有找到原文——难找,也能找到)

 

    所长回复一:

教育叙事没有后面的理性分析,因此,我把教育案例《今天全班集体“怀孕”》后面的分析删去,作为教育叙事引用。因为你是在南京四中听课的,应该是听了我讲的教育叙事,所以,就将我准备的教育叙事的课件所有内容发给你,既有ppt,也有引用的原文。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因为《全班集体“怀孕“》是一篇教育案例,被我引入教育叙事时被我删除了后面的“理性分析”部分,这篇教育叙事只能说明一个方面,如果要了解教育叙事的全部,应该多看一些范例,于是,把所有内容都发过去)

 

    教师求助二:

刚才给您发的邮件拜托您把《全班集体怀孕》发给我,但是很不好意思,现在已经找到了这一篇,只是您课件中的另外有几篇还找不到,麻烦您帮我找一下,发给我,谢谢了。篇目是: 《感受嫩生生》、《一个迟到的教师》、《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

     再次拜托了。谢谢。

                                                                      

所长回复二:

(把去年的辅导讲座《教育案例的写作》全部内容发送过去)

 

感想:

一线教师热心教育科研,热心教育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从事教育科研的人非常欣慰,因此,没有特殊的困难,当会竭力帮助,提供方便。但是,作为“求助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专家讲座有知识产权问题。并不是所有专家都原意将自己的讲座等资料提供给大家,特别是一些作者还没有见诸报端的内容,所以,有些专家学者申明,不录音,不录像,不转载。因此,在索要讲座材料的时候,应该先委婉地征求作者意见。

2.“求助”需要想好了再提。这位教师先要《全班集体“怀孕”》的“例子”,“例子”既可以是教育案例,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因为《全班集体“怀孕”》先作为教育案例,后删改以后作为教育叙事,那么,究竟是索要哪一个,我就不得而知。因此,我根据其它信息(四中听课),把有关教育叙事的全部内容发过去。但是,看到第二封邮件,才知道,“求助者”需要的是教育案例的材料。节省时间是大家的共同要求。

3.“求助”应该准确表达。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求助者”究竟遇见什么问题,需要什么实在帮助。看上去,似乎是寻找一个参考,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自己去模仿;因此,索要几个例子,自己看看。其实,这样的教育案例到处都有,比比皆是,何必非要这里找?应该是教育案例或者是教育叙事写作有些困难,应该具体实在地提出简便而又容易回答的问题。

 

学生教我做实验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张德祥    211121

一、实验的发现






 
为了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安排了一个名为“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演示实验。如图1,在塑料盒(一般采用胶卷盒)的底部钻一个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的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盖,向盒中滴入数滴酒精,再将盒盖盖紧,然后揿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随着“砰”的一声,我们将会看到盒盖飞出,盒内出现火光。






 

 

 

 

 

 

常规的,老师们在课堂上还会补充如图2所示实验。用打气筒向装有适量水的玻璃瓶内打气,直至瓶塞飞出,瓶口 出现“白气”。







3                     4                      5







6

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上两个演示实验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学生也十分失望。正尴尬间,我发现有两个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手上似乎还抓着什么。这是班上两个较好动,却很聪明的学生。我意识到他们有话要说,于是便问他们,“李强,你有什么意见吗?”李强一听我点他的名,就像一根被压缩的弹簧突然被放开似的,腾的一下就了起来,“老师,用矿泉水瓶也可以做这个实验,效果很好,你试试看!”说完就将矿泉水瓶递给我。我不知道他什么意思,这时,底下许多学生也开始叽叽喳喳,我感到好像他们都知道这个实验怎么做,就我这个老师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虚心的请李强做一次给我看。只见他用力扭曲着矿泉水瓶,直至将瓶子的中间部分被扭在一起,瓶子被分成两个部分,这时,李强轻轻拧开瓶盖松开拧瓶盖的手,“砰”的一声瓶盖飞了出去,瓶口喷出一团白雾。后来又有几个学生试了几次,效果都很好。(应该有老师态度的转变)

二、实验现象的解释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实验操作及现象进行了解释。

1.用力扭转瓶身是手对瓶和瓶内气体做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瓶内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增大;

2.旋开瓶盖后,瓶盖飞出,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其机械能增加;

3.“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说明瓶内气体在对瓶盖做功的过程中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4.这一实验有效地说明了“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实验带来的启示

事后我了解到,这个实验是我班李强同学在课间无意间发现的,班上学生几乎人人会做。上课时他见我的实验效果不是很好,就想到他无意间发现的这个游戏正可以用来说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就忍不住在下面和另一同学窃窃私语起来。(这些应在叙事部分)

这个事例给我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新课程,我们都应成为实验资源的开发者

我在上述演示实验中的失败,源于我对于现成器材的依赖,虽然事先知道该实验不容易做成功,带着几分侥幸我走进了课堂,结果遭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新课程提倡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主编刘炳升教授早在九十年代就提出用瓶瓶罐罐做实验的理念。但现实中,许多老师仍摆脱不了对现成器材的依赖(表面是依赖,实质是一种定势,一种惰性。)其实,许多配套器材用起来,实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改进。教材中的安排的一些实验,其器材设置如果不加改进而直接使用,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如右图,就是几年前教材中安排的“冰和烛蜡熔化”的实验装置,如果直接照图进行实验,冰在熔化过程中难以出现“温度不变”这一重要现象,烛蜡熔化的过程过快,根本就看不到烛蜡由硬变软、变稠、变稀最后变成透明液体的全过程。南京一中的单老师用低温浓盐水首先将冰凝固,再观察冰的熔化,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南京地区流行开来,南京四中甚至定做了做该实验的专门器材。烛蜡的熔化实验在许多老师的建议下已将容器已由易拉罐换为试管,加热方式更是由酒精灯直接加热变为水浴法加热。可以说“冰和烛蜡熔化”实验装置的不断改进就是在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的。

所以,对于实验资源,我们一线教师甚至学生不应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资源的开发者。用身边的瓶瓶罐罐设计实验,从而似的实验效果更优化,让学生更能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启示二:民主的课堂才能“材源茂盛”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认真听讲,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一样,上课时被老师塞得满满的,课后再慢慢消化,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权。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要求师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相互交流、倾听。这样,学生才会告诉你他自己真实的看法、见解。当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成功,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中获得知识,感受被尊重的同时,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表达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甚至从学生那儿学到东西。

笔者以为,民主课堂中的师生交流,不仅成长了学生,也成长了教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此时,我们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情况,也从学生那儿学到了新见解、新方法,我们的课堂将会“材源茂盛”。

试想,我在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时,只是制止,以自己为中心,在不成功的实验基础上继续我的教学,教学效果差是其一,恐怕我将与“用矿泉水瓶来做探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擦身而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忽视学生的“窃窃私语”,也使得我从学生那儿学到了一招。

 

 修改建议:

   “学生教我做实验”题目让人耳目一新,教师平等的意识,好学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本真。文中的实验,就地取材,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1.在目睹学生实验成功后,应补上教师态度转变的内容。

    2启示一有很多篇幅介绍南京老师对实验资源的开发,有喧宾夺主之嫌,重点在学生也是实验资源的开发者:开放的课堂“生才有道”’。启示二能否分两部分,一是民主的课堂“财源茂盛”,一是平等的课堂“教学相长”。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另外,图片最好不要出现在文中,常常打不开或下载缓慢,应用文字来描述。       

                                                                                                                                                               2009.3.13

 

                   “此刻感动我”教育案例修改建议

 

这一刻,谁拨动了我的心弦

 

20081217下班时,传达室孙阿姨说有我一个包裹。我一看,来自哈尔滨一所职业学校,心里很纳闷:我在哈尔滨没有熟人或者老同学呀?等回家把车停到车库,好奇心驱使我在车库里就迫不及待打开了这个包裹,映入眼帘的是十份印有哈尔滨市航空服务中等专业学校LOGO的台历,里面夹了一封信。

(原文)

敬爱的朱老师:

您好!

一转眼,我已经毕业四个多月了,但想起难忘的初三,这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还记得刚进初中的时候么?我们一群无知的孩子,在您的细心照顾下,长成了一群挺拔的少年。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您吗?!你不仅教我们求知,也教我们做人。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您的辛勤培育下,长成一株株参天大树。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您吗?!我们一次次的犯错,你耐心的教育我们、开导我们,让我们像海绵一样,越吸越多,也越懂越多。这一切,都是因为您呀!我最敬爱的老师!这初中三年,我们给您添了数不清的麻烦,可是您总是耐心的用言语教育我们,而从不严厉的责骂我们,这对我们幼小的心灵,其实是一种多么大的安慰和鼓励啊!

记得当时,在你眼中,我似乎是一个让你头疼的学生吧,经常不听你的话,一次次的教育我。可是当时的我却觉得你很烦、很讨厌。毕竟还是小吧!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你是一个好老师!你教育我们方法,真的很好,你不像别的老师,会对学生发火,而你作为一名男教师,你却如此的儒雅!让我不得不佩服,你总是用你的耐心来对待我们的错误,总是不厌其烦的纠正我们的不足,又能有几个老师能做到您这样呢?

初中三年,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很庆幸,在我这重要的三年中,遇到了像您一样的好老师,很可惜,没有如您所愿考上理想的高中,而选择了这所航空学校。但我相信,这同样也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我希望,即使在这里,我同样也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老师,在最后,我只想真心的、由衷的对你说:“谢谢你!老师!您辛苦了!!”

此致

敬礼

                                          您永远的学生:宋倩

20081122

读完之后,就在车库里,我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真切体会到了“心中打翻五味瓶”的真实滋味!这个孩子曾经模糊的印象又逐渐在我脑海中慢慢呈现。

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在初三第一学期,宋倩就曾当着很多老师(包括学校领导)和同学的面,将我狠狠“骂”了一顿!

原来我班当时正在和其他兄弟班级进行篮球比赛。临近毕业了,初三的孩子们特别看重这最后一次大型比赛活动。我班有一位男同学篮球打的非常好,但是在小学体检时就发现心脏上有一点小问题,不适合剧烈运动。而且这位男同学的父亲在比赛当天上午特意找到我,谈到了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这个情况(比赛前我已经在班级公开询问过有疾病史不能剧烈运动的情况,这位男同学参战心切,刻意隐瞒了自己的疾病史)。

事发突然,为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我不得已将这位篮球打得很好的同学临时换下。结局可想而知,我班在赛场上大比分落后,我在一旁也非常无奈。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突然冲到我的面前,不问青红皂白,当着很多观看比赛的老师(包括学校领导)和学生的面大声向我“咆哮”:你这个老师怎么安排的?我们有篮球水平很高的同学为什么不用?你怎么站在这里无动于衷?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们班……一边说,一边自己大哭了起来。对,这个学生就是宋倩。

说实话,我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我一开始真的是完全楞住了!我绝对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状况的,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心里又是非常的恼火,真想马上还以颜色!可是想了想,她也是为了班级,不是有意对老师不敬,最后便忍住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考虑冷处理这件事,等宋倩完全冷静下来再和她沟通。一开始,宋倩看到我依然是横眉冷对、不理不睬,又过了几天,她终于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了真相,扭扭捏捏跑到我办公室来承认错误了!我还记得她最后笑嘻嘻地说了句:“老师,我错怪你了,你大人大量!肯定不会生我气的。”转身走后,只留下干瞪眼、哭笑不得的我。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写来了这样的一封信,深深震撼了我的心。

此刻的我很感动!感动不是因为宋倩同学在信里对我很感激、大加赞赏。感

动的原因很简单:我绝对想不到会是她!

要知道,自从宋倩同学自初一第二学期从外校转入我校我班,作为班主任的我就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平时不写作业、上课讲话等等已经算是“小儿科”了,简单的来说她就是我们所有老师心目中典型的“后进生”,要知道这在女学生当中可是不多见的!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被她弄得焦头烂额,说实话,有时候对她甚至是“恨的牙痒痒”!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在她离开母校四个月后写来了她的肺腑之言!

另外,我绝对没有宋倩同学在信里讲得那么好!说实话,她越是这样说我的

种种好处,我的心里越是感到惭愧。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我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而且,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作为一个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缺点的。比如,宋倩同学在信里讲“这初中三年,我们给您添了数不清的麻烦,可是您总是耐心的用言语教育我们,而从不严厉的责骂我们,这对我们幼小的心灵,其实是一种多么大的安慰和鼓励啊!”,诚然,作为她的班主任老师,我的确是经常鼓励过她。但同时,我其实是责骂过学生的!虽然当时的确可能是在很生气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用严重的侮辱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字眼,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责骂过我的学生!

可是,我的学生呢?这一刻在信中,处处洋溢着的是我种种的好,学生记得的是我种种的好,而我对学生的印象却只是和总是记得她的种种的不好!这真的教我很惭愧!通过这件事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现整理如下:

一、我们老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如果把后进生看成“朽木不可雕也”,则说明了教师犯了看问题片面性的错误,而看问题片面性就是我们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的折射。我们应当用教育伦理观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把他们看作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自身独特性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要同样加以关注。

二、我们的老师要有足够的爱心。

爱优秀生容易,爱“后进生”较困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共同心声。每年中考前后,都有不少学习成绩优秀、非常尊重老师的学生给我留言,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谢意和眷恋。但象宋倩这样的同学却不多。其实,后进生是一个与优秀生相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教育的引导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进生完全可以逐渐变好,甚至能转化成优秀生。宋倩同学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据她自己认为,如果一开始上初一第一学期的时候,老师如果能够给予其更多一点的关心,她肯定不会出现后来的一些问题。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希望能引起我们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三、我们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履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真正不爱学生的老师是很少的。但是的确也存在老师教育学生时缺乏足够耐心的情况。其实教育宋倩同学的工作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宋倩同学甚至还犯过欺负低年级同学、敲诈他人钱物的严重错误。说实话,我对宋倩也曾灰心丧气过,但最后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将心比心地去感化她,最终让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让其自发地去改正自身的缺点。

四、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的德育教育功能,积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教育每一个学生。课堂不仅是教授学生相关知识的课堂,更是教师教育学生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的课堂,不能简单机械地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来积极解决学生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力争利用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回首当班主任这几年走过的路,酸甜苦辣,味味皆有,但更多的是满足、欣慰、荣幸!用一句话概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再恰当不过了。尽管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但内心却非常充实。班主任工作复杂、细致、艰苦而又充满欢乐,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用行动去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得总结和反思!教育是一门学问,而且是要求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我想,我还要一如既往地以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我始终铭记:“既然为人师表,就不能误人子弟” !争做一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合格教师!

(注:文中宋倩为化名)                                             

2009228

 

修改建议:

题目:《老师的心里有什么》(用学生的话做题目,起到前后呼应作用。

学生的来信太长,寥寥数行即可。最后加上“您,对于那个冒冒失失的女孩子还有印象吗?”引起回忆。

案例描述时突出师生之间的冲突。多用一些细节描写。

仅供参考。

刘永和

 

 

          

面对学生狡辩,老师不能无言

高淳县固城中学 孔玉良

 

【背景】

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诱惑增多,加上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辨别是非能力差,好模仿,逆反心理强,易冲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日常教育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哪怕小小的正当要求,有时都会遭到学生的无理抵制,甚至狡辩,这种狡辩可能还会导致老师一时语塞,甚至引发师生冲突,而学生却依然故我,我行我素……遇到类似情况,身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这个案例与同行交流,供同行借鉴。

 

【案例介绍】

近日在与一位班主任老师交流中,这位老师和我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他说,最近他班上有两名男生的头发长得比较长,已不符合学生仪表规范,他一一找他们谈话,要求他们按规定去剃头。但没想到,先找的一位学生跟他说,班上又不只我一人留了长发,要我剃头可以,但必须在某某同学先剃了头以后我才去剃。原来这两位同学一直比较要好,没想到他们会攀比,老师听了以后一下子给噎住了,强忍心中的不满,答应让另外一位同学先剃头。接着,他立即找了另外一位同学进行教育,思想工作很顺利,该生答应一有空就去剃头。很快,两位同学都按要求剃了头。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看得出老师还是有些忧郁。这位老师非常敬业,他跟我反映这个情况,主要是想诉诉苦。他说,现在有的孩子非常难教育,他们往往不跟好学好,对老师提出的正确要求有抵制心理,还要进行狡辩,让老师无话可说。交谈中我指出,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老师绝不能无言以对,如果这两位同学建立了攻守同盟,都要让对方先剃头后自己再去剃,事情就难办了,这会降低老师的威信,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气。该生狡辩时,老师应该当即指出,“男生不留长发”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也是学校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要遵守,对其他留长发的男生,老师也会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不存在谁先谁后剃头的问题;同时还应向该生指出,自己到底应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要向好同学看齐,还是要向有不良习气的人学习,是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还是做一个违法乱纪的人……对该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明辨是非,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案例评析】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发生,面对学生的抵制和狡辩,我们要沉着冷静,机智处理,既不能哑口无言,放任自流,更不能感情用事,冲动行事。案例中,老师的哑口无言,很可能会错失教育的良机,影响老师的威信。因此,我们一切要从教育效果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面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案例中,我与老师交流时所提到的一些看法是基于以下考虑。

1.辩证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善于在错误中发现美丽。

学生的强词虽然无理,但也要看到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反映出学生要求老师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针对这种合理性,老师有必要加以肯定,并善加诱导。老师应让学生明白,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是所有学生都应该遵守的,不是只针对某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老师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帮助。在教育管理中,老师也应该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中才能够真正树立起公平公正的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威信,有效避免个别学生拿所谓的“公平”与“不公平”来为自己不守纪律作挡箭牌,使教育要求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善于把问题变成教育机遇。

作为老师,我们应有“问题即机遇”的意识。学生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把问题变成机遇。案例中,面对学生的强词夺理,如果老师无言以对,则老师的能力就会受到轻视,威信就会受到挑战,作为“胜利者”,该学生有可能更加放纵自己,在班级中造成不良影响;假如老师认为学生无可救药了,对学生失去了信心,对学生不管不问,学生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那么就错失了教育的良机。针对问题的发生,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案例中学生的抵制,暴露出的问题是:该生可能错误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意对抗,因此老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起公平公正的形象,平等的等待每一位学生;二是该生对自己要求不严,上进心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有一种“不学好”的心态,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追求上进;三是反映出初中阶段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超过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老师对这种同学间的影响要善加利用,如老师把后一位同学作为突破口,情况可能就不同了。案例中学生错误思想的暴露,正好成为教育的良好契机,关键是要准确把脉,努力走进学生心灵,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讲究教育艺术和机智,善于应对各类突发问题的挑战。

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去剃头,根本没想到会遭到学生的抵制和无理辩解,才会出现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老师经验不够丰富,教育灵活性不强,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当然案例中的班主任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老师,他能理性对待所发生的问题,并注意了一定的教育策略。面对学生的狡辩,他没有听之任之,也没有言行过激,而是及时找另一位同学谈话,使“剃头”的要求得到了落实,及时化解了“危机”,从而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老师应加强学习,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发现和总结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育智慧,培养教育机智,才能沉着冷静的面对和处理一些突发性的或意想不到的问题挑战。

 

 

   

      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思考深入,条理清晰。

商榷:

1.标题有不妥。“狡辩”——“狡猾的辩解”;“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现代汉语词典)。鉴此“狡辩”不可用在学生的身上。

          2.案例似不当。要求学生剃头,甚至具体到头发长短的尺度,不少学校有这样的条文。可是在尊重个性,讲究民主的背景下,这样的条条框框体现的是科学合理?还是人文精神?这样的例子有教育意义吗?建议换一个“实例”,因为,理性分析比较深入。

 

 

      

不妨也临阵换枪一回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周发强

0929是开学的第一天,恰巧也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在这忙碌、充满喜气的第一天,我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那疲惫的眼神,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那种放松状态中走出来。看到孩子们这样,我还真的没有勇气直接上新课《长江之歌》,我本人不太喜欢炒“夹生饭”,与其上得匆匆忙忙,还不如激发一下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想到这,我临时改变了原有的授课计划,继而产生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吗?

1:(很兴奋,手举得很高。)我知道,我知道!今天是元宵节。

师:对。那你们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

生:(沉默不语,但眼神里透露出非常想知道的意愿。)

师:你们想知道吗?

生:(不约而同地大声说道)想!

师:(干咳两声,故意卖卖关子。)好,下面老师开始讲了,请你们洗耳恭听哦!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师:怎么样,长见识了吧!你们知道有关元宵节的一些传说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这就是有关元宵节的其中一个传说。

(我说完后,生瞪大眼睛看着我,好像意犹未尽的感觉。)

2:老师,你能不能再讲一个!

师:(故作沉思状)恩,这个吗……课堂时间有限,说也说不完,要想知道更多,你们可以回去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或者上网看看!行吗?

(生点头示意赞同。)

师:其实啊,元宵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今天晚上,你们打算怎么过啊?

(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1:今天晚上,我想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汤圆。

师:汤圆,汤圆,团团圆圆。祝你一家平平安安!

2:晚上,我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点灯笼、逛马路!

师:好主意,老师小时候也很喜欢提着个小兔子灯笼在村上走来走去。谢谢你让我想起了美好的童年!

3:我们一家约好了,想晚上到夫子庙去看看花灯!去年我们去的,就是太挤了!

师:是的,人满为患,去年夫子庙看花灯的人特别多,好多警察都组成人墙来维持秩序,如果去的话,要注意安全哦!

3谢谢老师提醒!

4:(很无奈的样子)我想在家写完作业,看看元宵晚会,不知道爸爸妈妈肯不肯?

师:应该会肯的,今天的好日子难得嘛!你好好跟父母说,如果实在不行,老师发家校通!

5:我想晚上吃汤圆、放焰火,玩灯笼。

师:很不错的提议。同学们的设想真好。你们说的这些,吃汤圆、放焰火、看花灯其实都是元宵佳节的一些传统习俗!除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习俗呢?

6:我好像听爸爸说过,元宵节这天,人们还要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

师:(竖起大拇指)你知道的挺多的!关于猜灯谜,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想猜谜语吗?

生:(一提猜谜语,顿时兴奋起来。)想!

师:下面,老师先出几个给你们猜猜,请听题,“盼天明 (打一欧洲首都)

(生抓耳挠腮,急得满脸通红,硬是猜不出来。)

师:不知道了吧,那我说答案了——巴黎。再出一个,考考你们,“吕布雄心十足 (猜总统名)

生:布什。

师:猜对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谜语里面有个“布”“十”,我就想到了美国总统布什。

师:有理有据,值得赞赏!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上来出出谜语让大家猜猜。考验考验你们的智商。

(生猜谜语,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已经打响。学生依然陶醉在课堂的喜悦之中。)

师:看来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老师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用一位好友发给我的短信祝福你们,“晚上短信很拥挤,怕你想不起,今天趁早送惊喜,免得你把我忘记,先祝你棒棒身体,再祝你万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元宵节快乐!”下课,同学们再见!(上课如作文,形散神不散,看谜语与短信内容,觉课堂有点离题了。)

生:(超乎寻常的响亮)老师再见!

【反思】今天上完这样一节杂揉的语文课,内心感触颇深。与其说是漫话式的聊天,倒不如说是一节临场发挥的口语交际课。很多学生第一天上课,普遍感到不太适应,老师也如此,依然停留在放假的状态之中。如果直接上新授课《长江之歌》也完全可以,但效果我不敢保证,与其上得匆匆忙忙,还不如激发一下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我的语文课总比煮“夹生饭”来得实在有效些。所谓教无定法,我们不能刻板地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授课,很多情况,我们要想到孩子学习的现状,要充分为孩子着想,因生定教。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时又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所以我临时改变原有授课计划,改为围绕“元宵节”主题进行授课。在课中,我和孩子们相机谈到了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传统习俗及个人打算、猜灯谜,虽然一些知识点学生谈得不是太多,我说的多了点,但我想,这也无伤大雅,只要达到我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就行,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我相信今天的“临阵换枪”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孩子们课堂的积极参与,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孩子们以后学语文肯定是有兴趣的。今天在课堂上,我没有用到多媒体,可以说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态课,可能在教育发达地区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小学且原有基础并不是太好的班级来说,我还是挺高兴的!把我们的常态课上得有趣些、朴实些吧,让孩子们都爱上我们的语文课,这是我个人的追求,我想也是很多语老师的追求吧!

有时,不妨也“临阵换枪”一回!

 

修改建议:

题目新颖,角度独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机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智慧,更体现了关注学生的理念。这样的“临阵换枪”是妙手偶得,看似随意,却更应是教师事先的精心预设而求自然无痕的教育。

1.叙事中 “猜谜语”的内容离中心话题“元宵”甚远,可以删去,或者换成与元宵相关谜语,还可尝试让学生自制一则关于元宵习俗的谜语。

2.分析反思,不够深入。要聚焦一处,紧扣课堂的几个镜头,分几点展开,使层次清晰,思考深刻。

上述建议,仅供参考。

                                                2009.3.13

 

 

              

老师,请你给我一个这样做的理由

 

【案例背景】

2009118,第一学期的最后一天,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这时候,我突然接到了小Q的电话。小Q是我上一届的学生,现在就读于高一,虽然已经不在一起,但她经常和我联系。我打开手机就听到她哽咽的声音,她断断续续的向我哭诉着,大意是说她班主任对她的评语写得很糟,她去找了班主任,而班主任对她很不客气,于是她就来到了楼下的电话亭……我一边安慰她一边说,你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你一定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云云,说了半天她的心情才平静下来。过了几天,我接到她的短信:老师,我没事了,让你操心了!小Q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子,她沉默寡言,但待人真诚热情,她有些任性,但敢做敢言,她好强有上近心,但脾气有点偏激……

 

【案例描述】

     2009年2月8新学期,我打开电脑邮箱看到小Q写给我的邮件,她是在124写给我的。大致内容如下

 

老师:

  我希望你是开心的过完年,回学校上课时才看到的。

  那天我抱着电话,不知哭了多久,我所能记得的电话都拨了……

  我知道我很没用,我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脆弱,不知道,只知道,很伤心,真的。

  我没有办法,谁让他是老师,我是学生,别人都相信永远是学生犯错,老师总是为了学生好。而并非相信我的眼泪。但他,玷污了人们赋予老师的高尚形象。

   在以前,我肯定会很生气的找他理论(像某次对你),但我没有。你绝对想象不出我当时的样子,像你曾告诉过我的温柔:“老师,有的地方不是你写的那样,可能有误会,我可以解释,你可以帮我改一下吗。”他做他的事情,看都不看我一眼:“你说你考试前有没有请假?我讲的是事实吧?”(39.8度的高烧,不去医院,想让我死在学校吗?)

   我说:“以前没有老师这么写过评语。”

   他喝了口茶,打断我:“那我今天就让你见识!”

   就为这句话,如果当时在3楼,也许,我就跳下去了……

  我怀念过去,但你说,我念旧; 我想你们,但你说,我没断乳;我说学校逼我,但你说,我任性。

  我不知道还能忍多久,只希望永远长不大,不断乳。

  我以前也不喜欢一些老师,但我不知道,什么叫恨。

  我不想恨……

PS:因为不想让你担心,所以发短信告诉你,我没事了

    (注:本文在引用时删掉了一些过激的语段)

看完她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孩子为什么和老师有这么大的隔阂?为什么她现在有这么多的不开心?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于是,我写了题为《看了我很心痛》的回贴:

 

Q

  读了你的来信我的心情很复杂,你说等我开心的过完年再看到,说明你是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我感到非常高兴。

  你能给我打电话说明你是对我何等的信任,我当时只能和你说几句宽慰的话。

  我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女孩,也是有自己主见的女孩,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就出来鸣不平,这正是真善的性格所致。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一个不理解你的人,或者缺乏宽容之心的人,他会认为你是挑衅,挑战他的权威,这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可你恰恰去做了,这是你不理智的地方。还记得你和我“理论”的那件事吗?因为你的数学没有考好,我让你课后到我这里辅导,你到我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参加辅导?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老师是想帮助你啊,你为什么不想参加?”“老师,我有这么差吗?丢人死了!再说你辅导的那些题目我都会了。”考虑到你的基础很好,这次没考好是个意外,我就答应了你的要求,但要求你平时要加强数学学习,勤学多问。果然,你没辜负老师的信任,经常让我为你解答疑难,数学成绩不断上升,中考考出了高分。

  我知道做学生最看重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好人也在乎舆论是怎么说他的。你有当时的反应我非常能够理解,况且你只是想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但你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些是误解,有些也是老师看到的一些现象,所以我想你要对别人给你批评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心中的结不就能打开了吗?这就是做人的宽容和大度。你到了高中老是不开心,就是老想一些不高兴的事,所以我建议你多想开心的事情,多想别人的好,多去感谢他们。

  作为你曾经老师,你们的朋友,我衷心的祝福你,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少一点坎坷,多一些平坦,少一点泪水,多一些笑声。但坎坷和泪水都是需要的,因为这是成长的经历。

  祝学习进步!

(注:本文在引用时有删节)

 

【案例评价】

一位教育学家说:“教师和学生的脸是相对的,但感情不能对立。”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 每一个学生无论有什么缺陷,无论成绩怎样,人格都应受到尊重和关爱。教师的神圣的职责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

 

一、尊重学生,架起师生平等交流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尊重学生,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才能架起学生心灵交流的桥梁,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安全感、愉悦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关爱学生,铺设学生幸福的成长之路

夏丐尊曾言:“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我认为: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教师尤其如此。关爱渗透于你的一言一行,渗透于你的每个细节。对每个学生付以真诚的情感,用纯粹的温暖温暖人心,用真诚的情感感动他人,这样的关爱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然关爱还要因材施爱、因时施爱。既要关爱每个学生细微处,更要关爱富有个性的学生的细微处,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爱的呵护下,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教师具体还应做到:

1.关爱学生,就要学会了解他们;

2.关爱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他们;

3.关爱学生,就要学会欣赏他们;

4.关爱学生,就要学会倾听心声。

 

三、引领学生,打造学生自由翱翔的天空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引领作用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学生,他们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思想还不成熟,他们的体魄还没有强健,他们的知识需要更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爱心托起爱心”更要用“智慧开启智慧”。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扬自己的教育艺术,实施教育的功能,为他们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激扬他们无穷的求知的欲望,点燃他们巨大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还需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熟知他们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他们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修改建议:

 

文章题材新颖,理性分析深入。

建议:

1.题目不很理想,扣人心弦程度不够。

2.“背景”不是内容简介,而是引人入胜之处。

3.针对其他教师,自己俨然成为专家,角度欠佳。

4.两封信就解决问题,是不是太容易了一些?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  刘永和

2009311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