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张裔平
谁都想自己富有智慧,智慧正是从读书中得来。
读书能打开我们的智慧背囊。我们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去滋润自己成长,而读书正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书读得精深,增长智慧;读得广泛,开阔视野。试想一个愚昧的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拥有智慧的。
从我的读书经历而言,该上学读书的时候正值“文革”,大批“学而优则仕”,没有书读,也不让读想读的书,读书有时成了偷偷摸摸的事。错过了最可宝贵的读书时段,深以为憾。中国传统的读书观可分两大类,世俗观希望读书可获“黄金屋、颜如玉”,即使不入仕也可为赏菊饮酒、作画吟诗的雅人;圣人的观点,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处乱世仍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是世俗观的读书也是没有什么大错的,至于伟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座右铭,那是一种大志,更是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振奋。总之读书总比不读书好,这一点毫无疑义。
读书要有选择。几年前读过余秋雨先生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他感叹书多如海,常让人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惶恐,一种茫然。信息化时代的读书便利多多,但要读尽天下书显然不可能,所以一定要有所选择。传统典籍的经史子集涵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开启人类新的文明,继承传统,更新旧知,探求新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一句话,在钻研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读书应该怎么读?我想善反思、勤笔记尢其重要。凡有大收获的读书人,其共同点就是重视读书积累。鲁迅先生说过一段话:“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前些日子读一篇小文章,举了歌德积累材料时打的一个比方:“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就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黄金。”可见,平时的读书积累,即使是不经意的,天长日久了,其智慧的价值自然会显现。
一旦读书成为习惯,自然就成为生活中的必需,直至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有了这种读书境界,读书的“勤”和“苦”应该包含着一种“乐”。我常思考古人勤苦读书的例子,如囊萤映雪的匡胤、孙康,挂角负薪的李密,朱买臣,更有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我不相信他们读书单单是受功利的驱使,此中一定会有读书之“乐”。因为没有“乐”的人是不会“刺股”的,除非他是疯子。当然,古人如此辛苦读书的方式不必太多提倡,但精神却是可贵的,因为读书人没有一定的意志,书是读不进去的,也谈不上收获。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会让你在人生、社会乃至宇宙天地间寻幽探微,智慧的背囊会自然打开,让你收获无穷。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许多情况下,读书与功利并不总是能划上等号,如果你遇上了浮躁的时代,更会如此。真正的读书人必须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我们有一种平常心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好的习惯,那么,就会少有一些“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初稿于2005年10月,2008年12月20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