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教学>>共享空间>> 文章

讲座:我运动 我快乐 我健康

发布时间:2011/12/22 15:48:18 作者:丁瑞仙 浏览量:1598次

我运动  我快乐 我健康

——我园晨间体育活动的问题及建议

晨间锻炼开展得好,可以使幼儿一天的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更加集中。但有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晨练图景:有的幼儿拿着活动材料“办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闹,有的拿着器具看别人锻炼,有的则较频繁地更换活动材料。总而言之,幼儿缺乏目的性和能动性,晨炼质量不高。如何根据晨炼的特点,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呢?园内老师自制玩具和一物多玩相结合丰富晨间活动,你看!孩子们多积极的参与各项活动。

一、场地

1。努力创设多样化的区域体育活动环境

在区域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得充分挖掘本园的地形地貌特点,不能一味地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别人。我们充分利用本园的各种户外场地、室内场所,进行全面的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开发,而且区域体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尽量体现出种类多样、搭配合理,季节特点鲜明等特征,如:塑胶地、水泥地、草地、小树林、葡萄架、鹅卵石小路等。在区域设置上可以按基本动作划分,如:走跑区、跳跃区、投掷区、攀爬区、平衡区、综合区等六个。也可以按场地或器材特性来设置,如:玩球区、玩车区、玩绳区、轮胎区、勇敢者道路区等等。在区域设置上既要有活动量大的,也要有活动量较小的,既有发展幼儿上肢动作的,也要有发展幼儿下肢动作的:既有发展基本动作的,也有练习综合身体素质的。

2.合理开发和投放各区域体育活动的器材

我们幼儿园的体育区域活动还存在着幼儿可选择的器材种类太杂,玩法却十分单一的现状,直接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活动能力的发展。合理开发活动器材就是要针对每个不同区域的特性选择和配置各种形式的器材,尽量保证种类多样、数量充足。不仅要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器材活动,而且还能使幼儿有选择、交换器材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跳跃区可以合理投放不同大小的羊角球、布袋、短绳、轮胎、人字梯 ( 高跳下 ) 等多种活动材料。在平衡区可以合理投放长短不等、宽窄不同的平衡板,也可以提供塑料的、木头的、竹制的等不同材质的平衡器械,还可以放置轮胎、人字梯、梅花排桩等多种活动材料以供幼儿增加难度。同时,在器材开发和投放中,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还有主、副器材的搭配也是器材开发和投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平衡区内的平衡板、竹梯、轮胎、长凳是主要器材,而沙包、小伞、小水桶、动物玩具就是相配套的辅助材料。跳跃区的羊角球、跳绳、布袋等是主要器材,而沙包、梅花长桩、轮胎、动物玩具就是相配套的辅助材料。合理的主副器材搭配、投放有利于幼儿在自主运动中有更多的选择性、组合性,玩出更多更有趣的玩法,从而增强区域体育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

3.场地的安全。晨间锻炼要在安全、软质的场地上进行。软质场地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条件不同的幼儿园可以采取不同的软质措施。

4.场地的大小。场地的大小制约儿童活动的幅度,可根据场地的大小安排活动内容,让每个活动中的幼儿都有适当空间。如果场地小就不适合开展类似奔跑这类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可减少固定项目安排,同时,采取幼儿之间轮换、室内室外活动轮换以及班级之间轮换等方式调节。

5.场地的安排。一般来说,可根据提供的锻炼器材相对分为固定的活动项目和流动的活动项目。不论是规则的场地或不规则的场地,考虑活动项目时都可以将固定的项目 ( 钻爬、走平衡等 ) 摆放在固定的地点,如四周 ( 不影响其它项目 ) 、中间 ( 成为活动项目间的自然间隔 ) 等;流动的项目 ( 拍球、跳绳等 ) ,要明确给出活动的范围。有些器材只适合在某种区域内玩.如推小车、跳羊角球等,如果没有场地范围的要求,就会干扰其它项目。一定时期内要让场地内的部分锻炼项目相对固定,不需变化太频繁,可以星期或月为单位对锻炼项目调整。同时,可留有一定的场地,让幼儿自由讨论决定项目内容,或提供小型器材让幼儿选择。

6.休息区提供。具体场地划分时要考虑小块的休息区域,可以摆放休息用的椅子、擦汗用的毛巾或卫生纸等.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器材

我们幼儿园器材多,涉及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但是并没有真正有效利用。其实适合晨间活动的器材,不需过多关注技能技巧,只要幼儿处于一定的锻炼状态就可以。 器材提供的安全。器材应牢固、实用,不需过多强调幼儿的自制,幼儿可以参与简单的装饰。以及一些辅助锻炼材料的制作。比如。与家人共同制作沙包、纸棍装饰等。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锻炼热情。同时,每种器材都应强调正确使用,不需要过多引导一物多玩,毕竟晨间时间有限。要让幼儿在正确使用器材中与材料互动,体验锻炼的愉悦。

1.器材提供的种类。种类并非越多越好。南京市体育教研组曾做过专题调研,建议各年龄班晨间户外锻炼器材小班不宜超过 4 种.中班不宜超过 6 种,大班不宜超过 8 种。提供的器材种类过多,幼儿会忙于更换,不会专注于锻炼本身;而器材过少,容易造成争抢行为,也容易让幼儿疲劳,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2.同类器材提供要充分考虑层次性的问题。如跳的活动中,跳远的距离和跳高的高度都要有层次变化,可以提供几组不同的器材让幼儿尝试。提供新器材以一次提供一种为宜.不宜一次提供多种新玩具.数量可视幼儿的情况而定。如平衡、钻爬、跳等,一种锻炼项目以 2 — 3 组为宜;流动区域的器材,一种器材的数量最好在班级人数的 1 / 5 — 1 / 4 左右,太少 (2 — 3 个 ) 可能会让幼儿争抢,太多 (10 个以上 ) 幼儿可能会忙于频繁更换。

三、常规

1。摆放、收拾的常规

2.交换区域的常规及我们所说的“活动量调控 ”

晨间锻炼整体的活动量要适度,不宜过大过小,活动量过大会让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下面要进行的活动。活动量过小则无法起到锻炼的作用。活动量调控要兼顾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密度、运动项目的特点等。为了保证必要的锻炼时间。应提醒幼儿按时到园,适当增强运动的密度,提供上下肢交替的不同锻炼项目。根据幼儿的情况,提醒幼儿交换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采用集体交换,利用音乐、手势或其他信号提示 ( 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 ) ,也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提醒交换,逐步让其养成自主交换的习惯,以此来自我控制活动量。

活动量调控要兼顾集体与个别,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处于动静、急缓交替的状态中,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奏。对个别特殊幼儿需要随时提醒,避免其过热或过累,保持适度运动状态。

3.家长的常规晨间锻炼是大家同时活动,一种锻炼项目就必须有与其一致的规则要求,要逐步让幼儿养成主动遵守必要规则的良好习惯。由于晨间有家长送孩子入园,既要考虑家长的进出方便,也要让家长的行走不影响孩子们的活动,可为家长设定必要的行走路线,让家长们也能遵守规则,这样可以保证有序的锻炼气氛。

4.隐性的常规

适当的标记能起到良好的隐性调控作用,可以调控锻炼的规则、线路、起始的距离、活动区域的划分等,这些都可让幼儿参与制定,让他们共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标记,然后让每一个幼儿都了解标记的意义,并共同遵守。晨间锻炼中常用的标记,可以分为平面标记与立体标记。

平面标记,一般粘贴或绘画在地面、器材上,利用形状、色彩、大小的差异来提示幼儿。常见的形状有点 ( 实心、空心 ) 、线 ( 直线、曲线 ) 、圈 ( 大小不同 ) 、箭头、小脚丫形等;还有一种平面标记图是直接画在纸板上,便于幼儿的观察,如,场地项目分布图、玩法分解图等,比较适合中、大班的幼儿,可以让幼儿通过整体观察,了解活动的分布状况,会看图玩游戏,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立体标记,使用起来随意性大。一般来说,各种小型器材本身都可以作为标记,如,用跳圈作为起始点的提示,这些实物标记可以随时移动,使用方便。但由于有高度、长度的问题,可能较占空间,会有一定安全隐患。实物标记使用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教师的观察

教师的观察是调控晨间锻炼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晨间锻炼活动中是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关注大部分幼儿的同时应兼顾个别儿童。主班、配班教师可以分工,主班教师应一直处于关注多数儿童的状态,晨间家长接待可由配班教师完成。教师观察时不宜定点 ( 某个固定项目 ) 、定人 ( 只注意某个、某几个幼儿 ) 。观察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便于观察幼儿的表现、指导幼儿的锻炼。尽量减少幼儿的三类行为:无目的观望,不参与活动;频繁交换器材;干扰别人活动。教师需要重点观察的是:是否每位幼儿都积极参与活动,处于锻炼状态;是否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是否有个别幼儿需要帮助。教师在展间锻炼活动中以观察、指导为主,如有可能,可适当参与幼儿的活动。

三、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域体育活动

我们幼儿园就这样一种现象,一开始就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区域活动,结果幼儿被众多的环境和材料吸引。 不知所措或到处乱跑。其实区域体育活动不是只有一种组织实施模式,我们必须得可以根据自身的场地条件、班级数、幼儿数量以及实施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这个是得各个班各个年级配合实施的,这样下来直至找到一种更适合我们幼儿园自己的晨间体育活动模式,以提高区域体育活动的效果。但是开展全园性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给幼儿与教师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以借鉴的方法有:

1.          学习新器具、新技能时的组织形式

(1)教师可采取集体讲解示范游戏的玩法,幼儿在学会技巧后,分散自由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是集体活动和分散探索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如在学习球绳这一种新的器具时,老师首先介绍这种器具的名称,接着告诉他们球绳是放在脚上玩的,最后提出活动的要求。幼儿在明确了活动目标和要求后就可以自己自由的游戏了。

(2)教师让幼儿自由探索,自己尝试着找出游戏的不同玩法,然后集中讲解。这一种则是先分散活动,再是集体活动的形式。如在练习拍皮球时,老师提出要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来练习拍皮球,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有办法,可以连续拍十个球。”这时孩子们拿着球都各自练习去了,差不多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这时集中幼儿,请那些拍得好的幼儿说说“你是怎么拍的?你的姿势是怎样的?”并且可以请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以便达到共同进步。

2.对已有技能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晨间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兴趣、爱好、动作、与动能力得以充分表现,特别是孩子们已有的技能,他们是既喜欢又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对于这类活动,大致上可分成下面两种形式:

①对已有的技能,教师可让幼儿先进行小组练习,然后可以是竞赛性的游戏或者是表演性的游戏。如:在玩羊角球、摇摇车和踏板车的活动中,教师在提出活动要求后就让他们自由地练习,在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组织一部分幼儿进行比赛。

②在活动的难度上,教师可适当提高对幼儿活动的要求,让幼儿自由练习,探索器具的不同玩法,然后集中学习新的游戏技能。如教师提供皮球、呼啦圈、滑板车和羊角球等四种器具,将其投放在场地的四角,幼儿自由选择器具在指定的区角里探索新的活动玩法。

3.大循环的循序渐进的方式

第一步:以一个班级为单位轮换进行活动,熟悉各个区域的地点、材料和玩法。每两天轮换一个区域,两位老师跟着孩子进行观察、指导。活动前,材料由每个班级的老师和值日生负责搬运。在搬运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确自己区域中到底有哪些材料、放在什么地方以及搬运的时候自己怎样注意安全。

第二步:两个班级间轮换进行活动。每两天轮换两个区域:第一天,一个班级一半玩一个区域,另一半玩下一个区域,第二天两半交换。自己班中的两位老师在一个区域中进行观察指导。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怕生,不敢到另一个区域中玩。于是,我们改变老师站的位置,一个仍留在自己班玩的区域,另一个老师就带着另一半孩子到邻近区域中玩。

第三步:进行年级间区域活动。两位老师站在自己负责的区域中进行观察指导。幼儿有了一些能力后,老师就鼓励幼儿结伴到自己喜欢的区域中玩。对于不敢去其他区域中玩的幼儿,老师就用语言进行引导,或者请胆子大的孩子与胆子小的幼儿一起去。对于去的幼儿,我们给予表扬,奖给他五角星贴纸。这样多次下来,幼儿的胆子大了,能够自己去邻近的几个区域中玩了,敢去的幼儿逐渐多了,去的次数也多了。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