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德育天地>>家园交流>> 文章

浅谈有效的家园沟通

发布时间:2011/12/22 12:35:58 作者:郑永婷 浏览量:905次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儿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生成适宜于促进每个幼儿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如何搭建合作平台,取得家长积极的配合?我认为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一、讲究艺术,乐于沟通

这里的沟通是指在孩子发展与教育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要让家长相信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用心谈话、讲究艺术

俗话说的好,“一句话说的让你笑起来,一句话说的让你跳起来。”由此可见,与人交流时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更应讲究语言艺术,在和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生硬,强制家长。如,与其说“你不应该这样做”,不如这样说:“我有个方法……,不知道对你的孩子是不是有用,我们试试看好吗”;我们与其对家长说:“你的这个建议不好”,不如用科学的的方法、诚恳的态度帮助家长分析此建议的利弊,委婉地进行建议,使家长心服口服。而且还应切记不要用太专业的术语与家长交流,避免在家长面前对班级得意幼儿进行纵向比较等等。我想如果这样去做,家长就会乐于与你交流,乐于接受你的建议,乐于和你一起共同努力教育好学生。如,我班有一个孩子叫可可,他聪明淘气,常因抢玩具而常惹小伙伴哭。见到家长,我先是美言孩子一翻:如可可上课爱动脑筋,常能回答别的小朋友回答不了的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强,且绘画、唱歌样样行,夸得他妈妈心花怒放。而后,我对他妈妈说:如果可可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学会谦让,关心爱护小伙伴,那就更棒了!家长欣然接受了,并弯下身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回过来想一想,当时如果见了面就“告状”一番,恐怕结果就走向反面了!

2、针对对象、因人而异

在家长工作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拥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和性格,也有着绝不雷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比如,有的家长对教师不信任;有的家长自恃自己强,对教师不屑一顾;有的家长不了解幼儿教育,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也有着这样一类人:也许他们不爱交谈、不善言辞,也许他们有难言之隐,觉得说也无济于事。总之,他们比较难以接触,不易与之交往。对于这样一类家长,教师的主动与热情往往会“吓倒”他们,或许也会使他们产生反感,加剧相互之间的隔膜。因此,在面对这样的对象时,教师的不急不燥、温和淡定的顾问形象会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一个自信的眼神、一抹时常绽放于嘴角的微笑能增进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亲切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熟悉程度的增加,在教育孩子的共同目标的促使下,相信他们会渐渐回应教师的微笑和致意,渐渐地说上两三句孩子的情况。这时,一旦当他们遇上什么难题,有了什么困扰,便会自然地向教师请教,顾而问之了。

二、                        换位思考,互相理解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归根结底,仅仅只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从这一点上讲,这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相违背的,因为我们也是爱着孩子的,我们对他们的诸多要求也是为了能使他们能更好地成长。所以,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换位思考,互相理解。

1、将心比心,理解家长

如今,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如在一次幼儿离园时,嘉瑞的妈妈冲进来气愤地瞪着我没好气地说:“怎么搞的,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你们老师还布置那么多周末作业,想累死家长和孩子啊。”我一听,并没有生气,心想,如果我是家长,孩子是寄宿的,一周才回家一次,本应该努力为家长创设轻松愉快的温馨家庭氛围,布置的作业反而适得其反。于是,我耐心地听完家长发完牢骚后,真诚地向家长道歉,并和她就家长怎样和孩子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进行探讨,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家长也高兴地想我道了歉,还赞赏我这样与家长沟通的良好方式方法。尝试着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也就能充分地感受到那种深切的爱,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家长这样或那样的,有理的或无理的要求了。

2、将心比心,理解老师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人尽皆知的,老师是爱每一个孩子的,这也是不容质疑的,却不一定为家长所了解。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至理名言成了多少教育工作者的写照,尤其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教育孩子倾注的精力更多,付出的代价更大。很多时候,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腰酸腿疼,盯着在面前来回穿梭的几十多个小家伙,眼睛都快直了,但是到了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还要面带微笑,尤其是在组织孩子活动时,看着欢呼雀跃的孩子,老师的心却一直吊在嗓子眼。这种辛苦却未必能被家长所理解,因为无论是接孩子还是送孩子,家长都难以看到老师辛勤付出的一面。因此在家园交流中应让家长清楚老师跟家长一样是爱孩子的,这种关爱量多面广,在老师的心底牵挂孩子以成为他们的习惯,成为老师生活的一部分了。没有家长会拒绝老师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渴望得到这份关爱。要让家长理解这一点,有利于融洽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增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使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感到放心,有利于家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引导参与、积极互动

要想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首先要引导家长来信任我们。那么,在建立信任之前,我们首先要交流,要用心地观察家长的不同需要,在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家长的同时,也要尽量去照顾家长的不同需求。其实,很多细微的事情,用点心也就好了。在平常的交流中,有征对性地向家长讲述一些教育的最新动态;当家长遇到困惑时,有选择性地教给他们一些有关幼儿或家庭方面的教育方法;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之处。这样,家长会觉得你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且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慢慢地,你会发现,家长见你的时候,眼光尽是佩服,他们开始乐意同你讲讲他的孩子,所有有关孩子的事情,他们都愿意同你探讨,希望能向你咨询,他们开始很在意你的观点、看法和意见。

1、了解家长 、积极引导

家长的素质水平等的不同,对幼儿园教育在认识、理解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就有了明显的悬殊。作为教师,首先应激励家长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深入了解幼儿教育,了解整合课程,紧跟幼教改革步伐不断进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家长快速地成长了起来。如聘请幼儿教育、健康、心理、营养等方面的专家或园领导、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就家长关心的问题等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家长会;设置家长园地,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经验等;设置家长借书角,提供合适的书籍供家长借阅;制作家长联系卡(电话联系卡、E-mail)为家长的相互沟通提供方便;向家长介绍较合适的网址或E-mail,以便家长上网查阅。如深圳马荣教育机构Http为:  //www.marong-edu.org ;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邀个别家长与教师一起备课,有助于家长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方法,掌握教育技巧,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其次,要做到“知人善用”。如不定期地推荐文化素养较高、文笔较好的家长的稿件参加班级的家教园地投稿,如,选举出郑舒颐的爸爸为班级幼儿节目做录制工作,请津心的妈妈做向导带小朋友参观布店……因此,教师应经常通过听、看、分析等方式不断了解、理解家长,使之长期都能不同程度地积极参与到班级工作中来。

2、了解学校,参与教育

利用家长开放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家校之间互相沟通及时反馈、收集、梳理、以便改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著名创造学家韦斯伯格说,实质上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就是要创造符合教育特点的有利于开发创造潜能的适宜条件。家长参与班级工作只有形成与教师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工作的开展。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因为教师是幼教工作的专业人员,无论是学习家教知识还是有关的幼儿教育、班级工作问题的讨论,都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开展的。家长则是此活动的主体。如果在工作中家长与教师不发生交互作用,从而改变家长的观念、行为,那么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力就难以充分地发挥和释放。我们提倡教师与家长进行这样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师带头发起——家长积极热情做出反应;家长带头发起——教师积极热情做出反应;家长带头发起——家长积极热情做出反应。无论是教师或家长,只要是带头发起者,就应和做出反应的一方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多种方法并用,作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引发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并使之与教师长期相互交流,使预定的任务目标得以实现。如整合课程的活动中,我们尝试了教师与家长经常互动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就经常和家长进行互动:①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用座谈、电访、书面作答等方法倾听家长们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然后构建网络:你想让孩子学习哪一方面的内容,怎样学习(即学习方法),需要进行哪些物质准备,家长们可以为我们该主题的开展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②就请家长帮助幼儿带一些相应的图书、相片、画册、VCD、故事书等来园;带幼儿到实地活动,并进行照相、摄像带来幼儿园与大家分享;③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经验,然后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对策,互相帮助、鼓励;④请家长来园进行助教;⑤每个主题结束时开展结题活动,家庭成员尽量都来参加,积极参与;⑥鼓励、表扬在开展活动中积极热忱的家长们;教育观念明显转变的家长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致,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我们要坚信,家长是我们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大的支持者和坚持者,是我们教师的同事和伙伴,赢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对我们的幼儿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国教育部印发、2001、7、2

  [2]马忠虎. 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52,155

[3]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2001.6(2):34-37.

[4]李勤.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桥梁作用[J].安徽教育,2002.8:22

[5](苏)B.A.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572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