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通过一个学期游戏学习班的学习,我对如何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孩子们在绝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还给幼儿六个自由
(一)在组织角色游戏前,我们要先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1. 主题自由
2. 角色选择自由
3. 情节选择自由
4. 选择玩具自由
5. 同伴选择自由
6. 交流选择自由
(二)还给幼儿自由的同时,我们教师的作用:
1. 教师观察的重要性:只有仔细的观察才能找到幼儿游戏的兴趣点,为开展受幼儿欢迎的角色游戏作铺垫。
2. 游戏情境创设的适宜性:游戏是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也必须是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符,利于孩子重现角色的场地,否则勾不起孩子游戏的欲望。
3. 材料提供的多元性:每个角色游戏中提供的材料未必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的,它可以是一些孩子们熟悉的物品,如纸盒、彩带等,材料的多元性,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孩子更真实的再现生活中的情景。
二、分层次组织角色游戏
(一)不同年龄段,不同游戏内容:如年龄越小,选择的游戏内容越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却未必是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做做宇航员、探索宇宙黑洞等科普性较强的内容。
(二)不同年龄段,不同游戏材料:如年龄越小,选择的游戏材料越具有真实性,可以启发孩子的游戏行为,而年龄越大,游戏材料便可具有多元性了。
(三)不同年龄段,不同游戏介入:如年龄越小,老师在指导的策略重点定位在介入性的、与幼儿平行游戏,而年龄较长的幼儿,就可以把指导策略放在启发性的、在与幼儿平行游戏的同时,适时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支持。
三、掌握角色游戏的介入时机
(一)哪几种情况需要教师介入
1. 当幼儿碰到认知冲突又不能解决时。
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也可能会碰到阻碍其行为继续进行得时候,这种时候,我们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在其通过多方努力仍解决不了问题时介入并提供帮助,这种干预才是积极的,才是能让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得一种途径。
2. 当幼儿把问题抛向老师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去,成为幼儿探索活动的见证者和共同参与者。这时,教师对幼儿要报有弹性的期望值,因为教师时作为一个活动的促进者而存在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教导者上。所以,我们不要作为权威者对幼儿在活动中碰到的问题一一解决掉,要给孩子留一些空间,只要他们认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去“抢”,只有当幼儿把问题抛给教师时,我们才要去“接”,当然,还要选择好“接”的方式,是“明讲”还是“暗示”要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和问题类型来决定。教师只有在“接”得过程中平衡好,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才能算是明智和有效的介入。这时的介入是支持性的,而非干预性的。
3. 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发现新的认知点出现时。
幼儿活动的平台时教师给予的,但其中有许多未知性,如幼儿解决问题方法的未知性,活动结果的未知性,当然,有时幼儿活动时会产生一些新的认知点不在教师的思考当中,那么当教师发现而幼儿无所察觉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引发幼儿对新的知识点的关注,从而产生新的活动内容。这时的介入是引导性的。
4. 有不安全因素出现时。
孩子在游戏时的想法很多,当他需要的东西没有时,他会选择一些替代物,而有些替代物是很危险的。如:孩子扮演维修工要修理电灯时,孩子可能会把维修的电灯定位为班级中的电灯,而没有的梯子,孩子就用层层垒高的积木来替代,这时,如果孩子攀爬,将会有很大的危险,这时,我们就要介入,及时阻止。
5. 出现不健康的内容时。
孩子的游戏会天真地反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而孩子又缺乏是非分辨的能力,当孩子的游戏中出现不健康的内容,如:抽烟、喝酒、打麻将等时,老师应态度明确的介入,并说明不支持这些内容的原因,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减少对消极内容的吸纳。
当幼儿的游戏变得单一而重复时。
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二)介入的方法
在把握好介入时机的同时,我们也要用好介入的方法。
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分为:直接帮助使幼儿实现游戏愿望;通过提问以强化幼儿的生活经验;语言鼓励;直接建议;让幼儿自己游戏和发现。
间接介入分为:平行游戏示范;以角色的身份推进游戏;行为暗示;不恰当的现实比照。
(三)实践案例
我在一次区角游戏中对结构区孩子的活动作了一些有效的介入。
孩子的结构水平一直停留在堆砌积木、“围栅栏”的水平,构型能力较弱;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设计、摆放都没有整体的规划,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这天的区角游戏我重点观察了结构区,不同情况问题,采取不同的介入方式。
1. 平行游戏——幼儿的动物园规划不够合理,把恐龙、狮子、猩猩、鳄鱼都一古脑的放在一个围墙下,我在孩子的已有基础上进行修改,划分出了三个区域,我一边建构一边用问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搭吗?”孩子们看着我的“作品”开始讨论起来:“鳄鱼要待在水里,不能和其他动物放在一起”;“恐龙要有个专门的恐龙园,他们太大了”;“我知道这是动物园,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要和猩猩分开,他们太凶了,要保护猩猩,给他们专门造个房子”。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已从老师的游戏行为中,开始思考“布局”的重要性和合理性了。
2. 行为暗示——发现孩子对房子的建构无从下手,只是停留在重复的用长积木围墙时,我适时介入,说:“我是造房子的设计师,我们一起来搭房子吧!”老师先把各种材料里到身边:空罐子、大盒子、长积木、圆柱形积木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这些材料对“打地基”、“竖木桩”、“房型设计”及“盖屋顶”等工程给与幼儿暗示,“这么多材料,我可以用什么来搭更好呢?我要设计一下!”
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在前,行动在后,给与一定的可行的建议,使孩子的建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开拓了孩子的思路。
3. 直接帮助——当孩子出现可行的方案:搭建铁轨(孩子用长积木围出铁轨的宽度,再用短积木在里面搭出横轨,十分形象。)但是,搭到一半,孩子们在两厢积木中找不到短积木了,妨碍了孩子的建构,这时我自告奋勇的提议:“让我来帮你们找短积木吧!”我以很快的速度“翻箱倒柜”,终于为孩子们找到了许多短积木,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会壮观的铁路就造好了。
这时的介入也是必要的,孩子因为找不到短积木而放弃自己的建构计划就不值得了。为幼儿适时提供材料,帮助幼儿的游戏顺利进行,也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一种方式。
4. 提问引发生活经验——铁轨完成了,我问:“铁轨真棒,可是我觉得晚上容易出交通事故,知道为什么吗?”夏晨一听,马上反应道:“没有灯呀!我来给铁轨造些灯。”说完,孩子拿了一些圆柱形的积木作灯杆,塑料圆球做灯炮,沿着铁轨搭了长长一排的灯。
我认为这时的介入是随机的,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当然,通过短短的提问引发出孩子对自己作品的思考,使他们调动起平时的生活经验,与游戏相结合,使游戏更生活化,也不谓是个好方法。
5. 直接建议——张珉杰搭的公园也快落成了,可是“种树”时碰到了问题,雪花片搭的树站不稳,孩子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于是我指着框里的半圆形镂空积木说:“找两个这种积木,拼起一个园花坛,中间的洞洞正好可以种一棵树。”听了我的建议,孩子马上行动起来,有了圆洞的支撑,树被一棵棵“栽”了起来。
孩子已经为公园“运”来了树,可是“栽种”却成了问题,孩子屡次进行常识(单方式单一),又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时,老师可以进行直接建议,使孩子掌握更多新的方法,同时也为孩子更好的游戏提供了平台。